常念正月二十三 |
2017/2/15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3457 |
常念正月二十三 薛永学 涧南好,风情旧曾谙。年味千般道不尽,常念正月二十三。能不忆涧南。 农历正月二十三日,韩城市涧南村集会。这集会始于何年何月已不可考,反正是相当久远的事了。一些地区的人称这一天为燎干,意即在这正月的最后几天对前事作一了断,因为新的正常生活就要开始了。 村中老人讲,上辈人把这一天叫争佛爷眼。村中有佛爷庙,庙中这位佛爷是正月二十三生日,大家相拥而来,争着来看佛爷一眼,祈盼佛爷赐福。据传,当初姚庄与涧南争抢着要立会,双双争执不下,一时谣言四起。有人把争佛爷眼说成涧南村杀和尚。这惊世骇俗的讹言一起,不仅惊动了县爷,四乡百姓也蜂拥一般拥向涧南村。 涧南村早有准备。说是祭佛爷,实际是春节后第一大集会。集会以当时的义学现在的小学为中心,四面八方,村巷官道,麦场校内,畔上畔下,什么摊位都有。饸饹油糕,粉汤面食,凉粉蒸肉,还有卖糖胡芦,吹糖人的,卖鸡卖蛋的卖猪卖羊的,劁猪骟牛的,学校南边畔下则是牲口交易所在。但集会上摊点最多的是农具,耱耙锄锨铧犂笼担,锨把锄柄最多。这些年节中让人丢诸脑后的东西,在正月二十三会上却勾人心魂,成为抢手货。人们在正月二十三会上,收起了过年的心思,把注意力集中在农业,尤其是春耕生产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争佛爷眼搭台,农业经济唱戏。你不能不赞叹先祖的智慧了,因为从这个正月二十三曰起,涧南村这个集会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从我记事起,涧南村正月二十三会就年年举办。但己经不是什么争佛爷眼了,而是纯粹的乡村集会了。它的规模与过去相比真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老辈人讲,涧南村共分五社,舞台八个。但我仅见过三个,而能唱戏的台子就剩下大队部门前巷南边的一个和小学内的一个。正月二十三会,涧南村的家戏年年唱,不分昼夜。我小的时候听的大多是男晋腔和韩城秧歌。正月天气还冷,但戏台下的观众却是黑鸦鸦一片。我看过的戏能叫上名的有黄鹤楼、两颗铃、猴山偷桃等。记得一位绰号叫涧南红的演员耍大刀,那刀不像现在的演员耍的刀那么明光,约模三尺来长,刀背黑灰,刀刃泛白,但不刺目。有观众告诉我,那是真刀。看两颗铃,那演员贼头贼脑地出来,就知道是坏人、特务。看当时名震古城四方的戏猴山偷桃时,只吃惊那人耐冻,大冻的天气,他竟穿着单裤布衫子,还露出小腿肚子。台下的观众鼓掌叫好,说小伙这两下子不让县剧团的演员。 这些印象都是涧南村正月二十三会留下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正月二十三会被文化大革命革掉了。但每到年节,不由人不发思古之幽情。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说不清涧南二十三会始于那一年。我想它的起始,可能是年俗燎干,也可能起始于所谓的争佛爷眼。但我更相信正月二十三会是涧南村先祖的智慧创举,既是对年节的告别,又是对新生活的铺垫。它吹响了春节的集结号,鼓舞着农人们以新的姿态,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