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有诗意在 ——看《中国诗词大会》有感 |
2017/2/17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107 |
人生自有诗意在 ——看《中国诗词大会》有感 倪继贤 丁酋春节,我算是过了一个丰盛的文化节,从正月初二晚到十二晚,《中国诗词大会》十场比赛一场不落地看着,连重播也不放过,为的是对我所作的随场笔记尽量补充完整。这中间,争擂赛、攻擂赛、总决赛都非常精彩,扣人心弦,无不展现中国诗词的魅力,专家老师的讲解也使我学到许多诗词知识,受益匪浅,而更使我感动的还是百人团中许多感人的人。 小小少年不平凡 首场首位挑战者是8岁少年冯子一,他5岁上学,一二年级各用半年读完,三年级学校不让他再跳级了,现读四年级。他随外祖父母在上海读书,虽然很想念在北京工作的父母,但不愿直说,原因是“怕我妈哭”,多么勤学、懂事、孝顺的孩子啊!先天缺失左臂的张超凡,三岁开始读诗词,4岁半就能背诵114首唐诗,她用一只手臂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上海中学学生姜闻页自我介绍“5岁时身高1.2米,读过的书与身高相等,10岁时身高1.4米,读过的书有两个身高;如今16岁读过的书可铺满一个蓝球场”,令人惊讶,令人赞叹。他们既是“早知书里黄金贵”,又是“从小就能下苦心”的少年。
诗词大会传孝道 王轶隆,南开大学博士毕业生,按说可分配到天津或北京工作,但他选择了回到家乡,原因是二老身体不好,需要他照顾,他在百人团答题排名第五,但因第四名病缺,由他顺补。按惯例,凡是下一场参赛的选手,大会组委会都会与其家人联系报告这一喜讯,并争取到家人的鼓励,以便带给选手惊喜。可不幸的是联系后得到其母已是癌症晚期,住进医院的消息,他的父亲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儿子,以免影响答题。但在他答完第三道题后因惜败将要离开答题区时,董卿考虑再三还是很负责任地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他,还把母亲鼓励儿子的录音传了过来,告知儿子“妈妈很坚强,一定能挺过来!”让轶隆稳住了心,这时董卿征求他是回家还是留下来继续答题?他坚定地选择了前者,董卿立即表态“你的座位会给你留着,如果母亲病情稳定,你随时可以来”。并激动地与他相拥告别,眼眶里饱含着感动的泪花。 用诗词慰籍心灵的创伤 白茹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她没有锦衣华服,也没有花容月貌,却有着顽强的意志和热爱诗词的初心。6年前她患上淋巴癌,自个带钱到医院治疗,为了省钱,她舍不得花50元钱坐直达车,而是精打细算,选择总共只需21元,一站一站,倒车5次的方式,就为省那二三十元车费,受苦受累,可想而知。因为化疗,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如说话不是很清楚,面部失水过多而显憔悴,四十岁的人看上去已像五十开外。他热爱诗词,热爱中国文化,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劳作之余,刻苦研读诗词。在个人攻擂资格赛中九道题全部答完,取得了好成绩,证实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箴言,离开答题区时,她鼓励那些和她一样的病友,要乐观向上,活一天、学一天、快乐一天,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同样,两年间头部动了三次手术的孙登辉,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攻擂赛资格,答题时指着他的头,说他头部虽然动了三次手术,但脑子里装的诗词一首也没有少,多么坚强,多么乐观。 人生自有诗意在 热爱诗词,不是文学家的专利,也不只是青少年的特长,百人团中有一位65岁,只上过四年小学的农民王海军,非常引人注目。 王海军老人14岁开始务农,现在年龄大了,随女儿一起生活。为补贴家用,他摆了个地摊修自行车,出于对诗词的热爱,除了修车,闲暇之时就读读写写,近两年创作诗歌千余首。为了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他把诗作写到小黑板上,挂在摊位,注明谁能为他修改一字,他就给谁买一瓶啤酒,足见其对诗词的热爱和写作诗词的决心。 在这个精彩的赛台上,在这一期期紧张的比赛中,我们不仅品读了诗词之美,聆听了专家老师的讲解和点评,学到了不少诗词知识,从诗词中受到感染,得到力量,感受了百人团中许多人的诗意人生,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和榜样,我多么希望过段时间能继续重播。期盼第三季诗词大会早日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