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2025年1月23日 冬月廿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我们的学校

2014/3/3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776 

我们的学校

解敏锋

 

第一部分  幼儿时代

 

在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月里,农村孩子的幼儿时代基本上是在田间地头和没有篱笆的院落的里度过的。好在那个年代七大姑八大姨三叔子四舅子五老爷六奶奶的亲戚的都比较多,当然照看的人也多,其实那些所谓的姑姨叔舅彼此间年龄也差不了多少,都是一些镰把高的半大孩子,整天像一群麻雀在一起叽叽喳喳跳来蹦去,根本就没有什么辈分的概念。

虽然,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基本上都是粗粮淡饭,间或夹杂一些瓜菜补充,处于勉强吃饱的状态。所以过年过节就成为他们最大的渴望和企盼,因为只有到那时候,他们才能吃白馍穿新衣,才能品尝到难得一见的糖果和点心。即便如此,他们却同样拥有鲜花一样灿烂、泉水一样透亮的美好童年。

土地是生命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农村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欢乐源泉。玩泥巴可能是每个农村孩子最初的玩具和欢乐,每逢雨后,就有一大群孩子成群结队在他们足迹所到之处活蹦乱跳欢乐一片,特别是在村子里的池塘边,有捏泥巴的,有挖水渠的,有修水库的,有打水仗的,有洗东西的,甚至还有游泳的……其实就是一个水世界的儿童乐园。没有雨水的日子,基本上就是玩土,跟现在城里孩子玩沙子差不多,用土块垒院墙砌长城,在地面上修河沟挖地道,在直立的黄土面上挖窑洞凿鸟窝,在斜坡上修梯田打畔,甚至在自己建造的院落里过家家,在自己修建的田地里种庄稼……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孩子们也随着四季轮回变换着游戏和欢乐的形式和种类。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孩子也随着青草麦苗一起,早早地脱掉了厚厚的冬装,三三两两的在和煦的春风里挖野菜,挖药材;蹦蹦跳跳的松软的土地帮大人种瓜种豆,打土块,修田畔;稍大的孩子跟着大人放牛放羊,拾柴禾;也有些无所事事的在田野里翻跟斗,采野花,追蝴蝶……

夏天是最热闹的季节,孩子们会在这个季节里迅速成长,敢上树摘杏吃桃,敢下河摸鱼捉蟹,敢在骄阳似火的午后在庄稼地里偷瓜摘菜,敢在大雨漂泊的时候在山坡里奔跑高歌;在麦黄当割的日子里,也会被大人情愿不情愿的追赶到田间地头,或者给把镰刀割麦,或者低头捡拾麦穗,或者照看马车,或者端茶倒水;当然,碾麦场的时候,也是孩子最高兴的时候,不仅可以在麦场里奔跑翻滚,而且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最重要的是起场的那些活是他们做爱干的,他们可以拉着刮板在卖场里自由奔跑,他们可以拿着扫帚在卖场里胡乱飞舞,甚至可以在麦积垛子上上串下跳,用现在孩子的话说,“真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喧嚣了一个夏天之后,孩子们也会和大人一样,提篮挎包,在田地里采摘棉花谷穗,收获瓜果桃梨;或者搬玉米割稻子,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秋天的季节里,也有孩子们高兴的事情,像那些放牛的孩子,可以悄无声息的潜入庄稼地,探寻那些成熟的瓜果,然后分而享之;如果一无所获,就搬一些嫩点的玉米棒子,或者挖些土豆红薯,或者摘几颗南瓜,扒拉些柴火,一并烧了吃;或者找一片核桃树,摘些青皮核桃,找个荫凉的地方,用专有的工具一开两瓣,挖出清脆油亮嫩仁大口咀嚼;渴了就上树摘几颗梨,或者喝几口山泉,困了就躺在那松软的土地上或草丛中睡上一觉,其中的快乐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

冬天是一个相对宁静的季节,孩子们一般都守在火炉旁或者猫在热炕上,只有下雪之后,待到雪停天晴,扫雪,滑雪,打雪仗,堆雪人,才有短暂的欢乐时光。当然,也有些不太安定的孩子,会在院子里撒一把秕谷,支一个箩筐,拉一根绳子,捉几只麻雀,撒几声欢笑。一直等到腊月,在那欢乐的鞭炮声中迎接来年。

 

第二部分  小学时代

 

背上书包上学,是山里孩子最大的渴望和梦想。改革开放之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羊满圈,鸡鸭成群,农村处处都是繁荣景象。适龄孩子基本上都能上学,所谓学校,其实就是几孔窑洞,几张黑板,几十张桌子, 几十个半大孩子,两位代理教师,还有几亩地。那时候也没有各类学杂费,最多也就是两块钱的学费,书本很简单,一本是语文,一本是数学,其他的音乐美术基本不学,关键是没有老师。上课时一个教室坐两个班级(现在叫复式班),给一年级讲新课,二年级做练习,给二年级讲课时,一年级做作业,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基本上没有体育课,当时唯一的体育用品就是在一孔旧窑洞内,放置了由木匠按照标准乒乓球案板形状尺寸做的木质乒乓球案板,和同样用木板锯出来的乒乓球拍,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减同学们打乒乓球的热情和兴致。后来,倒是添置了同样还是木工做的一副篮板。

农村孩子早当家,上学的过程就是学会劳动和学会生活的过程。当时学校除了理论教学外,还有劳动课。学校也是自给自足的,有几亩自留地。春播秋收时节,学生在老师和生产队的帮助下,也种蔬菜和庄稼,学校的院子其实就是菜园。蔬菜基本上是学生的生活补助,自己种自己吃,粮食基本是老师的口粮。上小学就学会了烧火做饭,学校设有锅灶,采取轮流值日,每天两个人,所谓值日就是生火、烧水、熬稀饭、热馒头。小米是学生开学时从家里带的,每人一升,吃完了继续带。馒头是早晨上学时带的,值日生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就是在上午课的时间内熬好小米稀饭、热好同学们各自带的馒头。当然了,午饭就是馒头稀饭,基本上没有菜。只有在蔬菜成熟的季节,才能吃到自己栽种蔬菜,而且大多是盐拌生吃,或者蒸煮,几乎没有吃过炒菜。

  那时既没有如今孩子重如泰山多如牛毛的家庭作业,也没有那些名目繁多的补习班。放学回家,除了玩耍,就是力所能及帮大人干活,有割草的,有拾柴的,有做饭的,有照看弟弟妹妹的……感觉上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

每当旭日东升或者夕阳西下,孩子们站着队伍,唱着山歌,走几里路,翻几道沟,过几条河上学放学的景象,就成了那个年月的农村最温暖最美丽的风景。

第三部分 中学时代

 

(上)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时期,既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建立时期,也是身体、心灵、意志等生命特征和内心世界的成长和成熟时期。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乡镇初级中学,学校的功能和教学设施基本健全,教师、教室、操场、宿舍、食堂、广播、铃声、国旗……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普通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内容没有多大区别,除了陆陆续续的开设了英语、地理、历史、物理、化学、几何、动物、植物等新学科外,依旧是一如既往按部就班的开展各类教学活动。

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是从初级中学开始的,虽然体育老师依然是兼职或代理,但却让同学们第一次真真切切的看到和摸触到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标枪、手榴弹、铁饼、铅球等等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材,真真正正的体会和体验了什么叫体育运动和活动快乐!因为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所以农村孩子几乎没有人会踢足球,大多以篮球和排球为主。音乐、美术等副课很不重视,音乐课就是叫唱几首歌曲,美术课有名无实。至于主课教师也是参差不齐,因为不是专职和专业,英语老师连基本的国际音标都读不准,且不说其它了,所以为农村孩子以后的学习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影响和损失,考不上高中和大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全乡镇几十个自然村就一所初级中学,所以学生基本都住校,除了乡政府也就是学校所在地学生。学校星期六中午放学,学生步行几里乃至几十里山路回家,星期天下午到校,来时自带一星期的干粮(主要是馒头,北方俗称馍)。一日三餐都在学校,早餐和晚餐基本都是开水泡馍,中午可以吃上一顿只有几颗老盐汤面。蔬菜成熟的季节,学生来校时可以自带一些腌菜或者炒菜,充其量也就是能解决和提高一两顿饭菜的质量和品种。学生宿舍有的是砖砌窑洞,有的是木结构大瓦房,里面大同小异,一字排开的大通铺,一个接着一个睡,一般宿舍能住几个乃至几十个不等。那时学生宿舍的门窗都不怎么牢靠,常有野狗出没,有些学生很不幸运,星期天刚刚带来的馒头当晚就被野狗偷吃的一干二净,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农村温饱问题刚刚解决,学生一星期的口粮对当时的家庭意味什么!之后,学生除了眼泪和愤怒之外,也只能传话回家,家庭情况好些的会让人捎带些吃的来,情况不好的学生就只能接受同学们的接济或者挨饿。那时中学也有菜园,但主要是供应老师,因为天天吃开水泡馍和白水汤面,有些胆大的学生就铤而走险,趁着月黑风高翻墙进入菜园饱餐一顿,也算是打个牙祭,改善一下伙食,当然没被发现和捉住则可,一旦被学校或老师发现和捉住,给个处分算小,大的给开除回家,从此就与学校再也无缘了。

中学也有劳动课,一般是开学一周之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少则一天多则几天,主要任务就是上山砍柴,因为农村学校烧水做饭一般都用柴火。劳动任务下达后,所有的学生吃过早餐,背上干馍,在班级老师带领下,提上斧头绳子,浩浩荡荡向深山老林进发,少则走几里路,多则走几十里路,到达指定地点,男孩子就开始砍伐,女孩子开始整理枝条,一般选择碗口粗细的树木,之后男孩子肩扛主干,女孩子身背枝条原路返回,饿了啃几口干馍,渴了喝几口山泉水,一次砍柴过程少则半天多则一天,关键看砍柴地方的远近和肩扛身背柴禾的多少。如果任务完成的比较好,后来再组织砍柴时,女同学就幸免了。还有一项劳动就是在学校自留地里种菜或庄稼,因为学生多地少,劳动任务量不大,低年级的学生经常就免了,只是在收获的时候才会组织声势浩大的全员劳动。当然,也有些学校的自留地面积巨大,甚至拥有几座山头,不仅种蔬菜庄稼,而且有果树、花椒等经济作物,那么学生的劳动自然就会加大些或频繁些。

那时候,学校还有一门特殊的劳动叫勤工俭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村学校勤工俭学自然就依靠生养的大山了,主要劳动集中在秋天和冬天,或者上山采集树种,或者收集桃核杏核,或者挖黄芩、防风、柴胡,或者采摘连翘、山楂,统一交给学校销售;或者给人采摘花椒,挣点劳务费……有学校统一组织,有年级或班级统一组织,不一而足。总之,只要完成学校或者班级分配的任务就可以了。如果有些班级或者有些学生真的完不成勤工俭学任务,那只有从自家里带或者让父母帮助了。

夏天一般好过,因为山区沟深林密,森林覆盖率高,而且有山风,不是很热。冬天就不好过,山里的冬天特别冷,风吹在脸上象刀割一样,学生们虽然穿着棉衣,但是家庭情况不一,有些是光脊背穿棉衣,光脚穿棉鞋,手脚经常冻得通红皲裂,其情形就可想而知了。学校的宿舍和教室都砌有火炉,每天安排值日生负责生火填柴加煤以及清理煤灰等事宜。当然仅靠木柴烧火取暖还不行,一是烟雾大、火苗高、不安全,二是燃烧周期太短,经常灭火。而学校经费又不足,所以学生家长冬天给学校送煤送柴就成了那个年代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下)

 

对农村孩子来说,所谓高中就意味着背井离乡,走更远的路、吃更多的苦去求学。虽然说,在当时的条件和状况下,农村孩子能考上高中的寥寥无几。

当时一般县市的高级中学也就两三所,都集中在县城或者人口相对集中的郊区乡镇。高中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紧张,一是教学相对严格正规,二是毕竟要面对那万马过独木桥一样高考的煎熬和考验。所以就不能象初中那样每周回家,一般是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才能回家一次,回家取点生活费或者换季的衣服。记得最初上学还得通过所在乡镇的粮站转粮,再换成粮票,到学生食堂购买,学生食堂一日三餐定点供应,不能多吃。唯一满足和庆幸的是高中食堂饭菜比乡镇中学好多了,毕竟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蔬菜,而且饭菜的品种也丰富多了,虽然还有量的控制。后来随着温饱问题的初步解决和粮油关系的松动,把粮站转粮改为直接向学校食堂交粮了,这样多吃多交,少吃少交,学生基本上都能吃饱了。

大多数农村孩子只有到高中阶段,才能完全感受和接受到正规意义上的英语课和体育课,才能亲耳听到比较正确的英语发音,才能真正了解和懂得了各类体育运动的那些规则和制度,以及方法和技巧。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枯燥、磨练意志和塑造心境的过程。因为要面对高考,整天除了作业就是习题,除了习题就是考试,还有永远做不完的复习资料,因为紧张和劳累,加之营养不良,有些学生未经考场先病倒,有些学生竟患上了考试恐惧症,有些学生因承受不了压力而退学……当时的学校视学生谈恋爱如洪水猛兽,管理的非常严格,除了个别班干部传达或落实老师的指令或任务,男生和女生基本上不说话。因为很少回家,这就让很多年轻的农村孩子过早经历了孤独和寂寞的痛苦,所以周末的操场,就注定成为他们释放青春和寂寞的地方,这就是好多农村孩子体育成绩特别好的原因所在。高中三年的经历和磨练,也铸就了农村孩子独立思考、吃苦肯干、任劳任怨的高尚品格。

三年高中苦,高考知分晓。一旦顺利通过预选考试,参加全国统一考考,榜上有名,多年的苦累顷刻化为乌有,欢声和笑语就成为学校老师和那远在大山深处的父母最美好的表现。如果不幸没有通过预选,或者名落孙山,只好悄悄地收拾书籍被褥,来年换个学校继续补习,或者一把火把所有的书籍资料烧掉,回家安安心心的随着父母种田去。

这就是我曾亲身经历和感受过的学校和学生时代,虽然贫穷,却充满快乐;虽然艰苦,却充满生机;虽然坎坷,却充满斗志;虽然孤独,却充满挑战;虽然无奈,却充满智慧;虽然有些遥远,但却真实的存在过,发生过……

第四部分 大学时代

(一)

雄鸡一唱天下白。也许真的是心有灵犀天地感应的缘故罢,在我被大学录取的那一天清晨(后来到校从录取档案中得知),家里的大红公鸡一直对着门口一声接一声地啼鸣,当我从秋播小麦的劳累困顿中被热烈高亢的雄鸡鸣叫声突然惊醒后,以致那一天在渭北高原种麦的秋阳里,好象一直有一只公鸡在可怜的耳朵内鸣叫。按照乡俗,我还以为那天有贵客临门呢!几天后,当走乡串户的山乡邮递员把盖有鲜红印戳的“入学通知,请速传递”字样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家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那天清晨雄鸡报晓的真正原因。

当时已是“白露高山麦”的仲秋时节了,连日的耕种,家里的麦地基本上已经种完。整整一个夏季,我跟随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好象偿还债务似的在自家责任田中负罪劳作,以此来麻痹和度过那段期盼和煎熬的日子。同时也在为“万一”做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数亿农民兄弟姐妹中的一员做热身准备。

苍天不负苦心人。当父亲在回家的路上被村长拦住告知,有你家娃娃的信时,父亲还未从犁耕是否均匀庄稼能否丰收的思索中回过神来。直到吃过午饭后,父亲才悠悠地说道,你村长伯那儿有你的信,去看看吧。当我从村长家里得到的不是一份而是两份录取通知书时,望着那盼之已久而又恨之已久的入学通知书,我竟然泪水盈眶,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恍惚间只觉得头痛欲裂,大脑一片空白,只想在这金色的秋阳里找个地方美美地睡上一觉。

不到一周就是入学的日子了,欣慰的父亲在欣喜之余,顾不上休息,就带着我翻山越岭涉江过河向亲朋好友一一作别。自然也得到了为数不少的“奖赏”和馈赠,很快也凑齐了学费。于是,父亲便在祖父的再三敦促下,踏上了我近二十年求学生涯中的第二次送子上学的路程。

当时的交通条件远不如现在,好在学校并不遥远,从我那大山深处的家出发,略费周折,从县城乘坐直达省城的火车,很容易便到了在省城的学府。虽然父亲在送我上学的路途中几经尴尬,与其说他在照顾我,毋宁说我在照顾他,即便如此,这也是他人生中难得的几次欣喜之旅。到校当晚,欣慰的父亲在我舒服的床位上辗转反侧,而我却在六只方凳组合的小“床”上酣然入梦……

(二)

水流千里归大海,春风得意心盎然。开学伊始,万象更新,我那些来此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同学,学习之余,早已将这所历尽百年沧桑名冠三秦的省城名校游览了一遍,紧接着他们的眼光和足迹便开始在学校周围延伸和蔓延……而我却一如既往地仍在宿舍—教室—操场—图书馆所组成地平面上奔波行走。与以前略有不同的是平添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心境,因为无论是在教室、操场、图书馆、抑或是宿舍、行走、闲谈之中,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喜悦和兴奋在心头荡漾。可能也是因为大学没有了当年高中时期恨铁不成钢的严师们的监督和看管.让惊恐不安昼夜忧患如履薄冰的紧张心情得以放松和休憩;也可能是没有了那种争分夺秒如箭在弦的紧张和压抑,让逼迫的废寝忘食的个人时间得以短暂的放任和自流;或者可能是终于通过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终于一跃而跳出了几辈人梦寐以求的“农”门,成功地穿越了那座理想与现实的“独木桥”,一脚踏入了让同学和家乡父老羡慕不已的高等学府,成为众人心目中的“天之骄子”的缘故吧。后来,当我们所入住的“2515”学生公寓中的八位“难兄难弟”在回首初入这座高等学府的心情和感受时,竟然如成功地摆脱了饿狼猛追的小兔子进入了安全地带的心情那样如出一辙。同时他们还补充说,大学纵使有千般万般的不好,都比中学要好上百倍,这辈子打死我也不回高中读书了。

更没有想到的是,我这个从穷乡僻壤的边远山区长大的孩子,竟然被辅导员老师委任为班长,于是在报名注册之后,迅即联系了数名本班学友给全班同学购书籍、送课本、办学生证、买公物、办晚会和聚会……虽然已经10年了,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系里和学校分别举办的迎接新生文艺晚会,那兴高采烈热闹非凡的景象还在眼前浮现。更让大家记忆犹新回味无穷的还是那些在西大图书馆门前那象征其一面镜子的草坪上举办过的那些聚会和活动……

在兴奋、忙碌和热闹中,不知不觉一月已尽,在系里组织的一次单元测试中,我忽然发现自己的成绩竟然和班级最高分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在震惊和羞愧之余,我开始反省自己。虽然在大呼“60分”万岁的大学校园里,我的差距并不影响什么,但是,我想我之所以历尽千辛万苦进入高等学府的目的,就是读书学习。如果把这些比黄金还珍贵的大学时光的一部分就这样无端地消费了,我想我会留下终生的遗憾的。且不说身后还有那在烈日和暴雨中辛苦劳作的父母的牵挂和关怀的目光……在经历了深思冥想之后,我向系里和辅导员老师如实申述了我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建议择日公开投票选举班长。接下来的几天我便开始了让人琢磨不定的挖自己的“墙角”,委婉的告知那些同公寓的和自己有相同心思的“同伙”,最好给别人投票。尽管如此,选举中我还是得了不少的票数,最后辅导员老师和系里协商之后,给了我一个生活委员的闲职,此事才告一段落。之后,我的全部时间便毫无保留的投入到了教室——图书馆——操场——宿舍组成的平台上。

时值党的十四大召开不久,同学们都说当时的学习生活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习为中心,以吃好、玩好为两个基本点。当然,我也认同学习这个中心点,但对两个基本点持保留态度,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把身体锻炼好,把品德修养好”的两个基本点的观点和立场,并积极付诸于行动。经过时间和无数事实证明,我的观点和立场是正确的。于是,在此观点的指引下,我的身影便深深地印在了安静得能听见呼吸的图书馆和热闹得如同奥运会的操场 ,玉兔东升,北斗西沉,晨风中诵读,阳光下听讲,夕阳里运动,灯光下阅读,便成为金色年华中简单而丰富的大学生活的全部。斗转星移,四季变换,不知不觉中度过了我欢乐而富有、健康而美好的大学生活。 

(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地位和尊敬的需要及自我完善的需要五个层次。而在我的大学生涯中,同许多来自清贫家庭的孩子一样,经常会面临最高层次自我完善的需要(上大学)和最低层次生理上需要(衣食住行)之间的碰撞和摩擦,甚至会发生由最高层次跌至最低层次的难堪景象。每每此时,我就会自然而然想起那些同自己父母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农民,从而促使自己更加珍惜大学时代的金色年华,努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知识结构。

与其说大学是在学知识,毋宁说是在掌握和运用一种思想思维、方式方法,是在熟悉和感受一种心理上和阅历上的成长和锤炼。其实,我的大学也可以说是用“三步化作两步”和“两步并作一步”走过来的。“三步化作两步”其实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是说我们这一批学生刚好赶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过渡时期,高中阶段我们是最后一批要预考的,大学时代正好是从计划的传统教育向市场的现代教育变革时期,正好是从免费教育向试点的有偿教育的过度时期,与此相适应,大部分高等院校将其所拥有的部分热门和金牌专业进行改制试点,把原来三年的课程压缩为两年完成,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于是乎,我们就在两年的时光里,要圆满完成师兄师姐们三年完成的学业,其压力和重任可想而知。当然相对于书山题海的高中时代,那可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大凡吾辈如我者,只要按照鲁迅先生关于时间的教导话语去做,两年完成三二十门课程还是不在话下的。当然这也注定了我的大学生活只有在毛主席老人家那“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导下才能完成学业。且不说期间,我们很不幸运的经历了两次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快速发展时期,感受和接受了两次物价地上浮和波动,让我们的尊严和自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折磨和沉重的打击,其境况自是不必细说。

“两步并作一步”是说,大学本来是需要四年才能完全的、彻底的、细致的感受心理和思维上的过程,但对于吾辈如我者,却有些残忍的、不可更改得让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就必须经历和完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用半年的时间去完成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一年才能经历和感受的大学心理成长过程,既要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怎一个“难”字了得。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改革后的大学校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学习读书除了先生们耳提面命现身说法之外,有无言地导师——书本地潜移默化导航指引,还有一大群长我辈知我辈爱我辈的良师益友的帮助和协作,特别是后者,他们优雅的谈吐、文明的举止、高雅的情操、淡泊地志向,自然就成为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和标兵。所以,吾辈如我者,在别人视为天堂和乐园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却只能夹紧书包快步如飞物我两忘地在教室——图书馆——公寓之间奔波沉醉,全然不顾身边花红柳绿四季轮回……全然略去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那些轻松愉快浪漫温馨的关于大学的“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四年不回原故乡”和“一年学、二年玩、三年找对象、四年找工作”的细枝末节和光辉历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图在尊师、学友、书本地帮助下,圆满完成所修专业的全部课程,顺利经历和感受心想、心明、心知、心慧的心理成长成熟过程,走出象牙塔的迷雾和封锁,以豁达睿智宁静平和的心态、以快捷高效紧张有序的心机、以海纳百川灵活善变的心智面对和迎接这日新月异变化多端色彩纷呈的人生和社会。

(四)

尼采曾说,人的成长有三个历程:先当骆驼,一切都听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话。慢慢的长进了,就想当狮子。当了狮子,有了“王”心,就大声地呐喊“我要”了,特别喜欢别人听自己说“你应”了。然而却是“孤家寡人”,威风凛凛却寂寞得可怜。最后人终于明白了,人就是本身自己,就是本真的做人、待人、做事,自自然然,不做作,不骄矜,一以贯之。攀山多条路,同仰一月高。这和广泛应用于生命成长周期的“S”型曲线有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之妙。即生命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慢增长——快增长——慢增长的循环周期。以人类生长周期为例,婴幼儿童时期(1—14岁)是人类生长的慢生长时期,青少年时期(14—28岁)显然是一个非常快的生长时期,成年时期不言而喻又是一个慢生长时期。当然,这种增长周期并不仅仅限于生命自身,还包括知识、阅历、技能、心理等等诸方面。大学时期正好是人类快速增长期的黄金时段,也是人生最灿烂、最亮丽、最美好的章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荡气回肠和浩然正气,《青年》的号召和呐喊,“五四”的科学与民主、自由与和平,《青春之歌》的热情和感动、诚信和友爱,还有毛主席老人家那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和关于这个世界归属的精彩论述……无不是对这个年代和这个群体的最完美、最精彩、最纯粹的诠释和说明。

泉幽水清,鸟鸣谷空,山不转水转。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同动听的故事也有讲完的时候,优美的旋律也有结束的时候,欢庆的宴席也有散尽的时候一样,青春而亮丽、欢乐而美好、洁净而明慧的大学生活也有谢幕的时候。诚然,送别时的泪眼滂沱,再见时的情不自禁,挥手时的藕断丝连,早也化作过往烟云随风而去了。但那个年代,那段岁月,那段生活,却永远的烙在每一个经历和感受过的人的心中,永生难忘。曾记得临近毕业时,留言满天飞,倩影到处留,其目的也是为了将这段难以再生重现的珍贵时光悉心收藏,以便日后咀嚼回味,旧梦重温。

柳青说,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那么,对有机会上大学的年轻人来说,大学阶段自然就是最关键的一步,而要走好这一步,岂非是笔者这胡乱组合的这数千文字所能说得清楚的。也只有你亲身经历了感受了,才得以领略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才能理解期间的温情冷暖曲折坎坷。

既然不能青春永驻,既然不能时光倒流,那我们何不让青春之心常在,让青春之树常青。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宠辱不惊,物我两忘。闲读几本书,莫做无聊事。一生一叶舟,风雨红尘中。随遇而安,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天天学习,年年进步。穷善其身,富济天下,先天而忧,后天而乐,于国有用,于家有益,此生足矣。

在结束此文时,我想起大学时代的一位哲学教授曾语重心长满怀期望的告诫我们:希望你们步入社会以后,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能像在学校一样,一如既往持之以恒的继续读书。时近十个春秋,我仍坚持在他的教导下,在书山学海中跋涉求索。同时我又想起我辈吾等在校园中关于大学的一次对话,大家一致认为:大学让我们得到了许多应该得到的东西,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许多不该失去的东西。既便如此,但当提及后代子女上学的态度时,大家又是异口同声地说,一定让儿女上大学。

是啊,大学对于我们来说,就如同人生的青少年时代一样,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时段和周期,是不能逾越的一个成长阶段。既然如此,那么要面对和肩负的就是教导后代子女,如何更好地经历和度过这个青春与梦幻并存、考验和挑战同在的时代。

上一篇:不一样的冬天
下一篇: 面子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