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今日要闻

燃料·炉具,社会发展的旁证者(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2018/9/21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687 

 

燃料·炉具,社会发展的旁证者(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侯龙柱 余秋燕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人类长河弹指一挥间,我们却感受到天翻地覆的变化。最直观的变化: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从物质缺乏,商品样样都需凭证购买到商场商品琳琅满目,人民丰衣足食。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有目共睹。家庭炉具和燃料的变化,也见证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童年的时候,邻居每户人家的厨房里,都建有一座用土筑起的灶台。我家的灶台,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圆灶,可放置一个大铁锅,灶的旁边,还有一个小圆灶,分别用来煮饭和炒菜;靠墙壁处则竖起一支用红砖筑成的烟囱。每当做饭时分,家家户户的炊烟随风飘散,袅袅的炊烟叙说着生活的温馨,村巷里到处能闻到木柴燃烧后那种淡淡的香味。木柴是那时候烧饭的主要燃料。童年时,大约半个月左右,就有两位载柴的师傅,推着木板车载来满满的一车木柴停在楼下马路旁,他们用毛巾边擦着脸上流淌的汗水,边大声呼喊:“柴来了,柴来了”。这时候奶奶就会从柜子里拿出政府配给的木柴供应证。我跟着奶奶跑到楼下去凑热闹,只见买木柴的邻居,已经在木板车旁排成长龙。有些邻居还不按秩序排队,东挑西捡,那场面热过自由市场。师傅显得不耐烦,声音高八度吆喝起来,维持秩序。平常有空,我们经常帮奶奶往灶台旁边的方形灶口塞木柴、竹枝之类的燃料,也许是因为急着想跑出去玩的缘故,还未等灶里的木柴、竹枝完全烧透,又塞进去一些木柴、竹枝,结果被浓烟呛得眼泪直流,被熏成“黑包公”是常有的事。奶奶总会嗔怪我们说:“真不会持家,去玩吧,我自己来。洗洗脸再到外面去,免得‘惊死人’。”这是我最喜欢听到的话,这时候,我就和前房和后房的几个邻居孩子一哄而起,跑到外面撒野去了。

      后来(大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煤炭代替了木柴,这是家庭燃料变革的一大进步。每家每户均能按人口分得煤票。用煤做燃料比木柴省事,煮饭、炒菜、烧水既科学又方便,家庭很大程度解放了生产力。先前,供应的是粉煤,粉煤质量的好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焦点,邻里打招呼时,总会说,今天的煤炭颜色很不错,你买了没?那时,整个片区只有一个煤炭供应站,每月月初,邻居们总是挑着箩筐拿着铁桶到供应站购买粉煤。购煤的人排起了长龙,有时候货少供不应求,插队的人常遭遇营业员和群众的吆喝和斥责。这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一道风景。粉煤买回家后,经常要在楼下马路旁找一块空阔地堆放。奶奶买来两分钱池泥,用水和粉煤搅匀后,用印煤机印成一个个整齐划一的煤球块,待煤球晒干后,就成了新的燃料。煤炭代替了木柴,有些邻居便在灶台旁加置一个煤炭炉。长长的煤炉可容纳三四块煤饼(个数随煤炉的高度或煤球的高度决定)每天煮饭,奶奶先在煤炭炉的底下放入一团纸和一些木炭,然后用火柴点燃纸和木炭,上头再放入一个煤球,拿一把蒲扇在煤炉风口扇风,让火生得更猛烈些,这就是原汁原味的“煽风点火”,待火把煤球熏燃小部分后,再放入第二、第三块煤饼,十多分钟后,煤炉便热火朝天了。家里供应的粉煤经常不够烧,妈妈会去找工友求援,要几张煤炭票证买些粉煤辅助。蜂窝炉应用之后,又把家庭燃料应用推进了一大步,只要及时添加煤块并把蜂窝炉炉门开关留下一条缝隙,保持空气流通,炉里的火种就能保留着,家家户户不必再为每顿饭必生火而受罪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液化石油气开始进入百姓家,家庭燃料又掀起了又一场新的变革。那时,使用液化石油气的家庭得先到液化气站申请一个户头,因为连同买液化气瓶及燃汽炉具得消费一千来元,大多数家庭仍用蜂窝煤。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看到液化气使用起来既快捷又方便,纷纷“抛弃”那曾带来无限温暖的炉灶和蜂窝煤,拆除笨头笨脑的灶台,一整套豪华气派的“欧式”橱柜便闪亮登场了,有些居民小区还安装了燃气管道,小区居民的生活用气更方便。伴随而来的是掀起一场厨房的革命,新一代的电器粉墨登场,电饭锅、电压力锅、微波炉、电磁炉等脱颖而出。天然气、太阳能的应用为人类带来节能的新进步。环保、低碳、纯净的环境成为人们生活的新追求。

      家庭燃料和炉具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我们可管中窥豹,见证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人民如何走向繁荣、富强的步伐。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