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不断的秋雨,引发黄龙、薛峰山川的河水暴涨,急流万马奔腾地涌向下游的薛峰水库,雄伟的大坝巍然屹立,坚如磐石,以它坚强的身姿锁住蛟龙,战胜水魔,确保了韩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韩城防汛减灾发挥出巨大威力。这就是闻名省内外的韩城西部山川的人造天湖——薛峰水库。薛峰水库位于韩城市区西20多公里,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全民参战、土法上马并历经几上几下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库。悠悠岁月,时光如梭。重游薛峰水库,不由人浮想联翩。转眼40多年过去了,作为过去薛峰水库的一名建设者,回想起那修建水库的日日夜夜,我终生铭记。此时此刻,站在大坝上,当年抢修薛峰水库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不由人想到当年修建薛峰水库的火红年代,日日夜夜的峥嵘岁月。仿佛看到当年回填大坝时飘扬的红旗,听到高音喇叭播放的嘹亮歌声;那川流不息的架子车,装土运土的劳动场面;东方红拖拉机碾坝时隆隆的机车声,民兵们抬夯打边角的号子声汇聚在一起的填坝场景……回首往事魂震撼,蹉跎岁月忆当年。在上世纪吃大锅饭的1972年,基本没有机械化,韩城县委、县政府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为了实现粮棉生产稳产高产,经考察论证,决定重新上马原修建的薛峰水库,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由县委书记牟富生挂帅,委派时任县武装部副部长的丁福禄担任修建薛峰水库总指挥,从城郊、红旗、芝川、板桥等八个公社抽调13000多名精兵强将,按照民兵营、连、排编制,浩浩荡荡挺进薛峰川,投入了战天斗地的修建水库工程中去。当时的我,还是不足20岁的小青年,怀着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奔赴到几十里外的建设前线,参加回填大坝的战斗。为了赶在来年汛期前把大坝填成,参加修建水库的民兵发扬“敢为天下先,搬山填大川;脱皮又掉肉,大坝要建成。”的愚公移山精神,不管风吹雨打,坡陡路滑,日日夜夜,车来人往,奋战在回填大坝的工地上。由于坝低土高,拉运土方时经常有人翻车跌倒,但轻伤不下火线,还得接着继续干。记得当时指挥部规定:那就是硬八时硬三方,每人每班必须完成三方土的回填任务,否则不能休息。就这样,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奋战,民兵们凭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拼劲,硬是用架子车把一座土山挪了个位,创造了人定胜天的奇迹。
站在大坝上,我仿佛看见了一支特别能战斗、能吃苦的队伍,在总指挥丁福禄的带领下,雷厉风行,开山劈石,敢打硬仗,苦干实干,用“世上没有砸不烂的石头”的顽强拼搏精神,激励着修建水库的韩城儿女,日夜奋战在工地,终于在第二年的6月份完成了回填大坝的光荣任务,为党和人民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1973年7月,一座总库容430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024万立方米的薛峰水库基本建成。特别是1975年5月1日,随着南、北干渠的投入使用,那高峡出平湖、水上芝阳原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为水库下游的万倾良田稳产高产立下了汗马功劳,实现了韩城人民就是天上的玉皇,地上的龙王,用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的双手,创造出的历史奇迹和战天斗地的伟大壮举。站在大坝上,我仿佛看到那些为修建薛峰水库而英勇献身的民兵勇士。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不论是在回填大坝、还是修建水渠的劳动中,先后有刘秦媛、陈双锁、薛春祥等十几位民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雄们的名字将永载韩城建设的史册。他们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昭示着后代,前赴后继,奋斗不息。那水库周围苍劲的松柏,盛开的鲜花,不正是英雄们灵魂的象征吗,他们将永远活在韩城人民的心中。水库的迎水面上深蓝浩阔,碧波荡漾。微风吹动,泛起层层波纹,这里是韩城的天然氧吧,空气新鲜,环境优雅。从水库东面的溢洪道口望大坝,它好似一条巨龙,锁住了泛滥奔腾的河水,如被驯服的骏马,造福于民。还有那宽大的水面,好似一片五颜六色的明镜,在群山的衬托下,显示出人造天湖的壮观和美丽。山欢水笑红旗扬,天翻地覆慨而慷;韩城人民多壮志,峰川引水谱新章。如今人造天湖挂西川的薛峰水库,不仅浇灌着万倾良田,而且还承担着供应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在振兴韩城经济、防汛、抗旱和为民造福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丁继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