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评论

夏阳渡:一幅描绘渭北人民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

2024/10/15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425 

 

夏阳渡:一幅描绘渭北人民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

吕益民 

    《夏阳渡》以素有“关中第一村”的古夏阳县续家村为主要地理背景,以陕北红军1937年在夏阳古渡东渡黄河北上抗日为主要历史线索,通过对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第69代”公认的并列的双嫡孙的塑造,描述了同天舜、冯世卿两大家族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和生活纷争,反映了民国后期渭北人民在中国革命斗争、争取人类进步事业和追求幸福生活中的家国情怀,歌颂了毛泽东、邓小平、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一、岁月沉淀的旧情复燃问题

大概在2016年的时候,我在工作单位已不分管主要工作了,这时家里也没有太多的拖累和负担,我便与家人沟通了写部长篇作品想法,妻子早知道我有重新拾笔的计划,当即表态支持。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三件事:一是搜集和整理过去若干年收集的资料,我把这项工作定义为清洁,即翻箱倒柜找到的大量资料,计划只用这么一次,而后全部处理;二是尽快恢复写作状态,我把它叫做激活灵感。我从1993年始,再没有写过文学方面的东西,深知再续前缘绝非易事,于是我详细阅读了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成语词典》并做了12本学习记录。同时再次阅读了柳青先生的《创业史》和加西亚.马尔克思的《百年孤独》等名篇,并对上世80年代初期获全国奖的短篇小说的头几篇,进行了反复的研读。三是我在外租了一间房子,配置了书桌电脑床铺以及能做饭的案板和锅碗瓢盆等家什,准备过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2018年退休那天开始,我便在“小家度过了五年写作时光,其中生活的艰辛,自不待言。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段间里,小家发生了很多令人感慨万端甚至是有些匪夷所思的故事,如有机会我会把它作为《夏阳渡》衍生作品写出来,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夏阳渡》的写作历程。

二、抒发渭北大地的原乡情怀

      基于深切眷恋的原乡情怀,我常常用不同的视角,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最终决定把渭北平原人们耳熟能详的感人故事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轶闻掌故,系统化、人物化、生活化的融合在一起,写成故事,这就是《夏阳渡》的初步思路。原乡意味着乡愁,就像欧洲流行的一曲古老民谣那样,无论如何都要过忧愁河上的这座金桥,毛泽东曾精辟指出:“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 艺术民族性往往与乡愁分不开,真正意义上的乡愁应该说是对本土的依恋和认知。《夏阳渡》在这方面是算是个集大成者,讲民俗特性,讲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讲男人的义举。渭北人对女性的审美情趣很别致,所以必须讲好女人的心灵美和外在美。当然作品最重的还是家国情怀,这是作品最让人心潮澎湃和最为妥帖的地方,作品对普通民众革命激情并没有刻意做作,而是环环相连,顺理成章,可信度很高。在描述百姓的日常生活方面,更是水到渠成,自然生成。乡贤是这本书主要人物的称谓,民国后期,由于中央集权和属地治理等体制方面的原因,常常在乡村担任此职的人,由士绅阶层组成,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人物。《夏阳渡》选择把乡村贤达作为主人翁,可以说有点与众不同。中国古代向来有“王权不下县政的治理”的说法,乡贤在村民自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代表民众参与地方政权治理。这一群体所处的位置有联接官民的功能,所以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永续长存的乡贤文化,应该是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然而令人遗憾的这部分创作素料,一旦进入作品,多和地主、坏分子有关,这种天然的限定,使这部分群体一上文学作品,就成了坏人,而且是千篇一律坏人。《夏阳渡》的不同之处,它首先确认了乡贤地域性的特定要素,突出了乡贤本土本色及责任感。作者匠心独运,把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后裔作为乡贤的主要人物进行刻画,让读者首先在文化认知上有代入感和好奇心,同时在主要事件的叙述上,并没有矫揉造作,生搬硬套。八路军东渡黄河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应该重彩浓抹。由于《夏阳渡》在人物设计和故事选取上,主要人物的身上的存在着天然的“政治缺陷”,作品便把写作重心放在人物的言行上,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活生生的人物去说话。从而做到:司马迁出生地续家村的人们,在推动乡村的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作用,并且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同时,他们对乡村特有的文化传承和发扬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典传奇

一个时期,描写某一地域革命故事的文艺作品,可以说层出不穷,但真正描写渭北地区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大部头文学作品却屈指可数。《夏阳渡》最重要的主题思想是家国情怀,这是作品核心主题,在一连串的革命故事中,都有郗秦昆这个人物的影子,他是《夏阳渡》革命故事的总舵手,这个人物来自我对家乡故里的深情厚义,以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为原型,自然生成,符合历史,堪称经典。其它重要人物的经典之处在于以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69代“双嫡孙”同天舜和冯世卿两家族为叙事人物的主体,在八路军东渡黄河为大的历史背景下,讲述着同、冯两大家族的恩怨情仇、生活纷争和家国情怀,也表达了民国晚期渭北人民政治活动中的志向与坚守。
同天舜是《夏阳渡》主人翁,1892年生,公认的司马迁嫡亲,知名乡贤和粮商,开明士绅,有文化,农业把式,续家村的二号“地主”。他一生秉性刚毅,大智若愚,谨遵祖训,做事公允,重义轻财,刚正不阿,追求正义,信服并追随共产党。同天舜的父亲同承祚,清同治年间(约1870年生),关中地区的开明地主,著名粮商,国十八年关中大旱中,为解救饥民病死。同天舜的母亲王淑禾,据说是清乾隆钦点的西北唯一的状元王杰的后代,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中病死。二老病亡的事迹,使当朝的蒋介石和关中地区的郗秦昆都很感动,分别给予题词和好评。同天舜的妻子初韩妮,大家闺秀,西安女子师范专科毕业,美丽善良,追求进步。同天舜的儿子同之德,1917年7月出生,中共夏阳县首任县长,最后遭国民党杀害。同天舜儿媳妇杜杏花,同家老长工哑巴杜满娃之女,书中最美丽的女人,进步青年,夏阳县二次解放后不久,郁闷病亡。同天舜的女儿同之梦,延安抗大学员,我党隐蔽战线上的重要人物,解放前隐姓埋名,潜伏台湾。总的来说,同氏家族整体趋向于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造旧中国的革命之路。
冯世卿,是《夏阳渡》的二号人物,1890年生,公认的司马迁嫡亲,夏阳县参议员,中医世家,川口镇工商联合会会长,知名乡贤,续家村最具实力的人物。他与续家村“南槐书院”主人孙半丁(孙先生)是儿女亲家,一贯支持国民政府,极力维护地主阶层的特权利益。一生总觉得不如同天舜,把主要精力用在与同天舜争夺续家村宗族事务的主导权上,把树立自己在续家村威望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此人看上去威武英俊,仪表堂堂,品行端正,内心却嫉妒心强,工于心计,处心积虑,爱盘算人,一生都在设局,个性复杂多样。这个人物喜欢女色,与同天舜儿媳杜杏花发生过关系,后与同天舜相好冯百媚也很暧昧。最后与妻子梁焕珍的人物个性特点发生了反转。冯世卿妻子梁焕珍,夏阳县著名染坊主之女,有文化,是一个相貌娇美、清秀羸弱的女人。大灾后的民国十九年,也就是同天舜父母因解救本村饥民病亡安葬后的当天,突患“佯疯子病”,此后举止乖戾,常常谵语连篇,她能把子乌虚有的事说得活灵活现,把本来不具备人类感情东西,说得和像活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时不时的一语道破天机,不经意的一句话,使冯世卿毛骨悚然。最后梁焕珍由假疯子变成了正常人。此人物有点像20世纪德国最伟大作家海因里希.博尔《每日圣诞》中的米拉伯母式的人物。冯世卿的大儿子冯之凡,一生不拘形迹,他常常天马行空,脑洞大开,想象极为丰富,一根筋追求发明创造,是个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和发明者,与妻子孙智慧(孙先生的女儿)一起研制火药、炸药,开发沼气工程等,小两口在研制和发明中,出了不少洋相。这对人物的设计,的确很有意思,一般作品中很少见。冯世卿的二儿子同之廉,1917年正月出生,比同天舜的儿子同之德大半岁。起初是国民党夏阳县财政局长,后是副县长兼教育局局长。该人物是个中性人物,倾向国民政府,夏阳二次解放前夕的1948年,与秦腔名角初阳云去了台湾。冯世卿三儿子同之礼中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冯氏家族的两个药铺的参与经营管理,后在初白锭和同之德的影响下,成为共产党人。冯世卿的父亲冯稔农,同治年间(约1867年前后)出生,比同天舜的父亲略大一点,晚清秀才,秦腔戏迷。一生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思想先潮,行为守旧,在支持大孙子小两口的发明创造活动中,引发出不少有趣的故事。冯世卿的母亲刘春阁,小脚老太太,据说是夏阳县历史名人刘荫枢的后代,在男女两性方面是见地很深的“专家”。总之,冯氏家庭族的立场和行为趋于保守,倾向宗法制,比较顽固的支持国民政府。
在外界来看,千百年来,同、冯两家人很和睦,轮流坐桩,担任村子里乡贤主,两家世世代代都是司马迁出生地的续家村的最高统治者,但到了民国后期,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同天舜和冯世卿俩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了时代强音的震撼,发生了变化……
《夏阳渡》的故事和人物错综复杂,故事情节虽在情理之中,却常常出人预料。如同家的老长工哑巴杜满娃,几代人对主子忠心耿耿,把为同家培养长工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后大儿子杜双喜却成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冯世卿家的老长工,同样对冯氏家族同样很忠诚,但性格却与同家的哑巴杜满娃截然不同……这两家的两个长工的对比就很有戏剧性……据不完全统计,全书有名有姓的人物在70人以上,每个人物都有其个性特点。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