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2025年4月1日 正月初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去看格桑花

2025/3/12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709 

 去看格桑花

张永强

内地人大多有个去西藏的梦想,觉得西藏是天上之国,那梦幻般的神奇而又令人有点望而生畏的地方吸引着大批游人及热爱西藏的人们日夜不停,川流不息地踏上西去的天路。

  

人们对西藏望而生畏,一个主要原因是那里的海拔较高。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高原反应成了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海拔越高大气压越低,根据一般经验,大气压降低百分之几,空气含氧量亦相应降低百分之几。头疼、头晕和呼吸困难等是高原上的常见现象。

高海拔地区水的沸点大大降低。318国道上的左贡县城海拔三千七百多米,水的沸点在八十六度左右,青藏线上的唐古拉山镇海拔四千七百多米,水烧不过七十六度就翻滚起来。由于气压的变化,从内地带到西藏的密封包装食品袋一夜间会变得膨大起来,有的会膨胀破裂。在西藏喝剩的密封矿泉水瓶,到了西宁会变的得干瘪起来。不少初到西藏的人会出现频繁放屁现象,这应该也跟人体内外气压变化不无关系。在西藏的宾馆饭店使用压力锅是一种普遍现象,炖肉、蒸米饭没有压力锅,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肉炖烂,把米蒸熟。我们不可想象,在没有压力锅的时代,这里的人们是如何蒸米炖肉的。

为了很好适应高原反应,人们尽量选择铁路或者自驾的方式去西藏。特别是自驾,你会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逐渐适应。乘飞机从富氧环境突然降落到缺氧环境,高原反应会比较严重。从318川藏线到109青藏线,东达山、米拉山和唐古拉山海拔都在五千米以上,过往车辆不可久留,人们打卡拍照,迅即离开。在这样的高海拔路段,人们缓步慢走,低声说话,虽心情格外激动,却也不敢放声讲话。氧气和药物是防止高原反应必备的东西,但真的发生胸闷、气短、头疼、恶心等反应,这些药物也未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七八月份是去西藏最好的季节,天蓝地绿,牛羊遍地,气候宜人。川进青出是大多数人去西藏的首选线路。由四川去西藏第一站打卡在康定城。康定是甘孜州府所在地,城市沿康定河两岸而建,河两岸陡峭的山峰像利剑一般直刺天空,将康定城死死地夹在中间。街道不宽,两边店铺林立,街道里人流密集、摩顶放踵,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占到了城里总人口的八成以上。城里西边的“康定情歌”大剧院是这座山城的标志性建筑,旅游的人们纷纷来到大剧院前的广场拍照留念,嘴里哼唱着“康定情歌”优美的旋律,唏嘘、赞美王洛宾创作康定情歌”使康定城成为有情人心中日夜向往的地方。

川藏线穿越横断山脉,跨越金沙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四条著名大河。离开巴塘向西跨过金沙江即进入西藏芒康。金沙江是长江上游,江面宽阔,水流舒缓,但从水流的气势可以看出,整个江水步调一致,整体向下倾泻奔流,势不可挡!一九三五年五月六日,中央军委干部团在云南东川和巧家县之间的金沙江边,装扮成敌人探子,用两只渡船度过金沙江南岸,消灭敌人一个连,控制了渡口,确保了红军主力顺利过河,甩开了敌人追击。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多少人驻足江边,望江感叹!

大渡河属于岷江支流,从泸定县穿城而过,这条河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于世。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在政委杨成武、团长王开湘率领下,抽调第二连二十二名勇士,从泸定桥南岸,沿着十三根铁索向北岸发起攻击,十八名队员成功突击到北岸,闯过敌人火海,控制了桥头,为后续部队成功渡河占领泸定城开辟了道路。泸定河流域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壁立千仞,河水咆哮奔流,今天的人们站在铺了木板的铁索桥上尚且头晕目眩,可想而知,当年二十二勇士徒手攀爬铁索与敌人战斗,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啊!

318线上不仅有红色文化的美景吸引着各地云游的人们,更有无尽的天然美景使人惊喜陶醉。新都桥是康定市西部一个不错的小镇,这一段公路比较平缓,两边是起伏的山峦,河沟里黄杨林遍布生长,立曲河蜿蜒穿流在黄杨林间,太阳光从树林的枝叶间斜射下来,把河水照耀的银光闪闪。公路两边不高的藏式建筑,把人们带进了异域风情的神秘氛围,车子在公路上放慢了速度,有的干脆停下来,人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记录着这画廊般的迷人景色,新都桥成了摄影家的天堂。

去西藏看景,根本不需要去到专门的景点。从理塘到巴塘直接穿越毛娅大草原,公路两边绿油油的草毯从那边的山顶越过沟底铺到这边的山顶,又从这边的山顶伸向沟底向另一边山顶铺去。白色的牛羊像珍珠般散落在草地上,悠闲地啃食着牧草,离公路不远的草坡上,搭建着牧民的帐篷。帐篷里床铺、灶具、火炉等生活用品俱全,帐篷外停放着摩托车或轿车,牧民们每到一个地方会昼夜居住一段时间放牧牛羊,之后又转场到别的地方继续放牧生活。

西藏的天离地似乎特别近。从地理的角度看,西藏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从内地来到西藏,感觉那湛蓝的天空像电子屏幕,不用攀登珠穆朗玛峰,你也会自然感觉到,你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巅峰,五大洲和四大洋已经踩在了脚下,俯视全球,你会有一种目空一切的神圣感觉。在青藏线唐古拉百里无人区,间或可以看到藏羚羊和藏野驴三五成群地啃食野草,它们不时会抬头远远望着从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和端起相机朝它们摄影的路人,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吃草。天空飘浮着棉花糖一样的云朵仿佛触手可及,没风的时候,白云一片祥和悬停空中。不一会天色突变,密布的黑云像万仞绝壁直插天际,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打落下来。几分钟后暴雨骤停,云朵变换着形态,像百万雄师,又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划向了远方。

西藏的雪山冰川分布广泛,成为了这一地区显著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西藏的主要雪山当数珠穆朗玛峰和唐古拉山脉等,主要的冰川当数山南的40冰川和林芝的来古冰川等。其实在川藏线和青藏线上远眺那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不知名的雪山冰川,却会给人一种既看到它又摸不着它的惊奇而神秘之感。从波密到林芝路段比较平缓,帕隆藏布江奔腾咆哮,与318国道一路同行。江水两岸丛林叠嶂,山势千姿百态,顺着从江水南岸延伸下来的远山望去,先是茂密的针叶和阔叶混杂的乔木原始森林,远处逐渐变成绿色草毯,再远处可以看到山沟和山顶白色的堆积物,那就是传说中的雪山冰川。在视野开阔的青藏线上,山体平缓舒展,没有乔灌植物遮挡,只有远远近近的并不怎么疯长的草地。远处的雪山冰川随处可见,白雪遮盖着山顶,冰层填充了沟豁,没人知道那山顶的积雪有多厚,那沟豁的冰层有多深。

进入西藏的公路主要有从雅安经康定、巴塘、芒康、林芝到拉萨的川藏南线。从成都经甘孜、昌都、那曲到达拉萨的川藏北线。从云南大理经丽江、香格里拉、芒康、林芝到达拉萨的滇藏北线。从云南大理经贡山、然乌、林芝到达拉萨的滇藏南线。从西宁经格尔木、沱沱河、那曲到达拉萨的青藏线。从乌鲁木齐经喀什、普兰、日喀则到达拉萨的新藏线。

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是最早建成的内地通往西藏的生命线。川藏公路从雅安至拉萨,由西南军区第十八军于一九五〇年四月动工修建。青藏公路从西宁至拉萨,由解放军工程兵于一九五零年六月动工修建。这两条公路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同时建成通车。川藏公路全长两千二百五十五公里,横穿横断山脉,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在高寒缺氧,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工具简陋,技术落后,物资短缺的条件下,十八军两万多名战士餐风卧雪,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历时五年,打通了通往世界屋脊的生命通道。仅修筑川藏公路牺牲的战士达三千之多,平均每公里牺牲一名战士。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建设创造了世界筑路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怒江大桥在川藏线上是一座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地方。一九五三年在修建怒江大桥时,一名十七岁的战士失足掉进了正在浇注水泥的桥墩,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把他救出来,最后只能含着眼泪把他铸进了桥墩。后来老桥拆除修建新桥时,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烈士,把这座特殊的桥墩保留了下来,成为矗立在涛涛江水中的一座丰碑。怒江大桥是一座有血有肉的桥,没有人生来就是伟大的,而是有人为了伟大的事业做出了伟大的牺牲。每辆汽车来到这里时都会放慢速度,鸣笛向这位沉睡的烈士致敬。不少人停车脱帽向烈士鞠躬注目,在新桥栏杆上摆放水果饮料等,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觉巴山是川藏南线318国道上最危险的路段之一。常言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当年在筑路技术、设备极其落后的条件下,逢山不能凿洞,只能沿山开路。从觉巴山底到山顶的盘山公路约三十公里,路面狭窄,只能容纳两辆大货车勉强通过。每遇会车,司机都屏住呼吸,左顾右盼,寸步慢行,山体土石松散,一不小心,外侧车辆就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沟。觉巴山高差两千多米,山顶垭口海拔三千九百多米,当你到达垭口回头眺望来路才会发现,这段盘山公路像飘带一般紧紧缠绕在千仞陡峭的山腰里,沟底的澜沧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这一刻也许会惊出一身冷汗,冷汗过后会为刚才凶险的经历后怕,也会为此生创造的英雄壮举感到自豪!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与自然界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才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二〇二四年六月从觉巴山半山腰修建的大约七千米的隧道贯通,穿越隧道越过觉巴山的人们会突然感到,这里的山不再高险,路不再遥远,同时也突然感到,觉巴山的惊险刺激带来的兴奋与自豪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西藏的地面交通发展不只局限于普通公路。正在建设的川藏高速已经实现雅安至康定段,林芝至拉萨段通车。正在建设的京藏高速已经实现从北京至格尔木段、那曲至拉萨段通车。西藏境内的林拉高速、那萨高速还没有与境外高速联通,但实行免费通行。

二〇〇六年七月一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该路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穿越路段最高海拔五千多米。青藏铁路建设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技术难题,创造了“挑战极限,勇闯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注意观察者可以看到,在常年冻土路段两侧,每隔几米栽有两米多高的铁桩,利用金属的导热特性,最大限度降低了地表和地下冻土的温差,确保了铁路路基的稳定。当人们在青藏线上行驶过程中看到不远处像巨龙般奔驰的列车时,会顿觉世界屋脊西藏边陲与祖国内地血脉相连,雪域高原与内地并不遥远,铁路把内地的物资运往西藏,促进了西藏建设,更改善了西藏人民的生活,也把藏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文明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青藏铁路的建成,给西藏区域内其他铁路建设创造了条件。二〇一四年八月,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拉萨到日喀则铁路建成通车,拉日铁路全长二百五十三公里,其中约九十公里穿越在地质板块连接地带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光桥隧总长一百一十五米,每米造价达到五万元,是目前我国高原地区造价最高的铁路。二〇二一年六月建成通车的拉萨至林芝铁路全长四百三十五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达一百六十公里每小时。规划从成都至拉萨一千六百多公里,设计时速一百六十公里每小时的川藏铁路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建设中,届时成都至拉萨只需要十小时即可抵达。在不远的将来,西藏将迎来空中、地面,铁路、公路一体化交通运输的繁荣局面。

318国道波密段的然乌湖边有个藏王洞,传说藏王聂赤赞普就出生在这里。据说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聂赤在波密刚出生的时候,青面獠牙,指长一尺,身高一丈,当地人视其为怪物。当时波密一带连发洪水,雨雪成灾,人们认为这是聂赤怪物作祟而不可久养,于是差人把他弃之山南一带。有好奇者问其从哪里来?聂赤用手斜指波密方向,人们以为是从天而降的神人,于是将聂赤拥戴为王,这就是吐蕃第一代赞普亦即藏王,从那时起西藏就开始了王朝统治时期。

西藏以及周边川藏、青藏、滇藏和甘南地区是藏族聚居区,藏族人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当时土蕃国王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使汉传佛教和南亚佛教得以在西藏传播,汉传佛教和南亚佛教与西藏当地文化多元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藏传佛教。元明清时期,朝廷对藏传佛教给予了尊重和扶持,使藏传佛教获得了极大繁荣发展。雍正六年,清朝政府在拉萨大昭寺北侧修建了住西藏大臣衙门,派驻官员与西藏地方官员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政府驻西藏大臣衙门距今已三百多年,这也成为了西藏自古就是中华古国版图的铁证。

西藏佛教分为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和噶举派。后因格鲁派影响力逐步壮大,清康熙年间,扶持格鲁派两大系统达赖和班禅参与治理西藏事务,于是正式行成政教合一的西藏社会统治制度。藏传佛教格鲁派主要寺庙有拉萨的色拉寺和大昭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南的拉卜楞寺等。大昭寺是土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修建的最早最辉煌的寺庙,因其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故而被藏传佛教信众视为至高无上的佛教圣地和朝拜场所。这座寺庙最初叫做惹萨,后来惹萨成了这座城市的称谓,并演化为拉萨,这就是拉萨的由来。

也是在土蕃松赞干布时期,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修建了辉煌绝伦的布达拉宫。这座坐落在拉萨城西北红山上的宏伟建筑集宫殿、灵塔殿和佛殿于一体,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寝宫和政教合一的藏族地方统治中心和宗教文化中心。五世达赖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活佛,在公元一六四五年,他将近千年来因天灾人祸而破烂不堪的布达拉宫进行了重建。他把布达拉宫底层外墙涂成白色叫白宫,供上层宗教涉政人员施政和生活。上层外墙涂成红色叫红宫,为进行宗教活动和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之地。经历代修缮建设,现在的布达拉宫建筑面积十三万平方米,共十三层,一百一十三米高,外观气势恢宏,内饰庄严肃穆,密不可测,令人望而起敬,是我国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四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由于五世达赖对藏传佛教以及藏区统治的卓越贡献,在他圆寂后,人们在红宫为他修建了最大的灵塔,并泼黄金十三点七吨为他铸造了金像供后人参拜。

藏族人全民信教,藏传佛教是他们永远的精神寄托,佛教寺庙是他们世代守护的精神家园。藏族多以牧业为生,家贫家富多看其牲畜主要是牦牛和羊只的多寡。历史上藏民们辛勤放牧,他们把获取收入的大部分都捐给了寺庙。这一方面是因为藏区政教合一的统治者对牧民实施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另一方面是佛教信众被教主牢牢地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对佛教的教义教规和礼仪知之不多,领会不深,但他们永远相信,对佛陀的真诚敬仰和佛法的至崇至尊会为自己和家人消灾避难,带来一生的平安与幸福。藏民们把到拉萨朝拜佛祖当作一生最大的幸事和最高的愿望。他们常常会倾其家产,扶老携幼,经年累月,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用一步一磕头的方式向拉萨进发去朝拜心中的佛祖,并用语敬、身敬和心敬来表达对佛祖的虔诚。

在大昭寺外的八廓街上,每天都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他们来到这里旅游观光,并看到了佛教僧人和信众是如何围绕这座千年寺庙进行虔诚的祈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朝拜者停步站立,双手合十举过头顶,从额前下滑至胸,然后两手分开,身体下蹲,膝盖着地,身体向前,双臂伸展,匍匐在地,头轻磕地板,使头、手、臂、胸、腿全部着地,是为对佛陀佛法敬仰到五体投地。起身行至匍匐时手指位置,再磕头下去,如此反复直到绕寺庙一周为止。在磕头众生里有男女老少、外地人、本地人甚至十几岁的孩子也加入到磕头祈祷的行列。一些单位工作人员,也会在班前班后来到这里,用磕头的方式表达自己信仰的永恒和对佛祖的虔诚。也不是所有信众都去磕头朝拜,更多的人则是通过念珠和转经这种更为简便易行的方式祈求平安。

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对活佛敬仰到至高无上和神秘莫测的程度。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里,供奉着历代班禅的灵塔。传说第十世班禅圆寂后在扎什伦布寺开放祭奠期间,人们惊奇地发现其胡须继续生长,刮掉再长,再刮再长。藏传佛教认为活佛是永恒的,可以转世再生。活佛圆寂后,人们根据他生前遗言和种种迹象,去寻找转世灵童,经过金瓶掣鉴并由中央政府批准册封,始得继承前世佛位。一九八九年一月第十世班禅去世,经过几年的努力,在那曲嘉黎县找到了其转世灵童坚赞诺布。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祖像前通过了金瓶掣鉴,经国务院批准,被确定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灵童真身。十一月三十日在扎什伦布寺举行了第十一世班禅继位仪式。

藏族的丧葬方式比较特别。他们对一般的普通人实行天葬,人死后,请寺庙里的喇嘛前来念经超度,祈求死者的灵魂早日脱离肉体。五天后,用白布把死者包好,在天亮前背至家门口交给天葬师并随天葬师送至村口。天葬师背负死者不能回头直至天葬台,用利刃将死者分割成小块状,把骨头砸碎,燃起烟火吸引秃鹫飞来啄食。整个过程在太阳出来前完成。天葬是藏区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作为社会现象,它是藏族地区流行的一种丧葬风俗。作为文化现象,它蕴含着藏族人对死亡的一种思想认知,他们认为人死了只是肉体和灵魂的分离,而灵魂则可以转世轮回,实现再生,这和对活佛转世的认知如出一辙。

                                  

 一九五一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进驻西藏,但这只是宣示了新中国对西藏的国家主权和管辖治理。由于当时在西藏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的、区域自治的条件还不成熟,从元朝开始的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仍然存在。一九五九年,由于西藏上层集团发动了分裂国家性质的武装叛乱,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在平息叛乱的同时,提前开始对西藏全域实行广泛的、彻底的民主改革。从此,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土崩瓦解,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获得了民主自由,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以牲畜为主的生产资料,走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旅游观光业成为支柱产业。美丽的草原,遍地的牛羊,神奇的冰川,奔腾的江河,幽深的峡谷,飘荡的白云,清新的空气,藏式的建筑,神秘的寺庙……吸引着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少靠近城市和旅游景点的牧民开始经营饭店、民宿和旅游接待。藏香、藏药、藏羊、藏银、牦牛肉等高原产品成为旅游主打招牌商品。在拉萨城西北郊区一个藏民村,全村组织起来搞旅游接待,集体办起了藏银加工厂和销售超市,家家建起了民宿客栈。游客跟着导游不仅可以看到藏族家居家饰,喝到藏族同胞亲手做出的香气四溢的酥油茶,还了解了一般的藏族风俗和藏族文化,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真诚和热情。

传统农牧业仍然是藏区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自治区实行扩草增牧计划、牲畜销售补贴政策,兴办农牧业合作社、农牧业公司,把家庭个体经营和企业集约化经营结合起来。增加科技投入,改良牲畜品种,缩短繁殖周期,实现牲畜存栏出栏双增长。围绕农牧业生产,兴办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奶、肉、皮、毛、青稞、高原益生菌等藏区特色初级产品经过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农牧产品附加值。藏区特色产品不仅丰富了区域内旅游市场特色商品供应,也通过订单直接销往全国各地,推动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过度。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人民的母亲河。这里的人们把江河大多称作“藏布”或“曲”。雅鲁藏布江在古藏语中被称作“雅恰布藏布”,意为“最高顶峰上下流的河”,是世界上流经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拉萨河和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两条最大的支流。拉萨河谷比较宽阔,地势平坦,是西藏主要的粮食产区。帕隆藏布江水量较大,水流湍急,主要穿行在森林茂密的波密境内,是318线上重要的观赏景区,为西藏旅游增添了色彩。

在青藏高原复地大约十九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这一地区被称作三江源头。由于这一高海拔地区分布着广泛的雪山、冰川,加上印度洋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行成的降水,使这一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到了夏季即使天不下雨,那冻土的融水从山体里渗透出来流进河沟,与雪山冰川的融水汇合后源源不断地注入三江。这里长年为长江输入百分之二十五的水量,为黄河输入百分之四十九的水量,为澜沧江输入百分之十五的水量,被称作世界之肾,中华之水塔。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清洁电力能源提供了条件。国家于一九六五年在拉萨河上修建了装机容量七千五百千瓦的纳金水电站,被誉为拉萨河畔的夜明珠。二〇二二年在芒康金沙江畔修建的苏洼龙水电站装机容量一百二十万千瓦。西藏大小十多座水电站和正在建设的多坐大型水电站,必将为西藏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大约在公元前二百年左右,藏医藏药开始在藏区形成和发展起来。藏民先贤们提出了“有毒就有药,有药就有毒,药与毒并存,互为变化”的早期藏医药理论。公元六世纪到公元九世纪,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和以《月王药诊》、《四部医典》为主要代表的藏医学典籍。解放后,藏医藏药得到了全面的传承保护,《藏医药浴法》和《四部医典》先后列入了世界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和世界记忆名录。西藏自治区成立了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推动藏医药规范化建设。藏药具有天然纯净、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药性持久,副作用小等特点,是中西医不能完全替代的。尿诊是藏医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它用人早晨起床后空腹状态的尿液,从热、温、凉三个阶段嗅其味,辨其色,察其状,以诊断其病变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的程度,然后对症施治。现在,藏医藏药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在藏区普遍应用,也通过网络和物流传入内地。藏医藏药已经成为中华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西藏和全国各地一样,在三年脱贫攻坚中实现了整体脱贫。牧区群众大部分由游牧状态变为了定居生活,他们住进了崭新的移民定居点,电力、通讯、交通全覆盖,牧民们夏季放牧,冬季居家圈养牲畜。需要转场放牧的,当地政府提供车辆,供应饲草,帮助运输,确保牲畜转场安全。农牧业、旅游业、清洁能源、服务业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并肩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二〇二三年占比达到百分之五十四以上。西藏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金属矿藏储备基地,特别是铜和铬铁储量居全国之首。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交通发展,这些矿藏将以绿色、低碳、持续的时代风姿走上高原经济发展舞台。

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多年来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一九五九年的一亿多元增长到二〇二三年的两千三百多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一九五九年的一百多元增长到二〇二三年的六万五千多元。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西藏人口已由一九五九年的一百二十多万,增长到二〇二三的三百六十多万,人均寿命也由一九五九年的三十二岁提高到二〇二三年的七十五岁以上。从拉萨到各市县,全部实现通讯方式现代化,连锁酒店、高档酒店随处可见,城市整洁卫生,交通井然有序,藏族和各民族和睦相处。凡内地能够享受的吃穿用等现代生活,在那里都已经步入了普通百姓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开放、包容的文明新风,使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和旧居在这里的人们同样感到温暖祥和。西藏的发展繁荣,使人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步伐,过去的穷山恶水,已经变成让人流连忘返的魅力景色。到西藏不是去猎奇过去落后的生活方式,因为过去古老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了光鲜亮丽的现代文明,形成了具有青藏特色的高原文化。

      格桑花是青藏高原上一种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海拔三千至五千米以上的高原草甸、沟壑和山坡上,花瓣呈蝴蝶状,颜色有红色、黄色、蓝色和粉色等,这种花耐高寒,耐干旱,花期长,是西藏自治区的区花。当你进入到青藏高原尽情饱览那广阔无垠的草毯的时候,你会发现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开放着并不密集但却随处可见的格桑花。当你到一个城市里参观着街边藏式建筑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城市的绿化一般看不到高大的树种和名贵的花草,但一定能看到各种色彩的格桑花簇拥在大街小巷里,用它随风摇曳的舞姿和柔情似水的眼睛招呼着过往行人。

格桑花从远古飘来,这种比人类诞生应该更早的高原之花,见证了青藏高原厚重的历史。看见了格桑花,就仿佛看见了古西藏部落征战的狼烟和王朝的更迭变迁。由于土蕃王朝的建立,使古西藏地区第一次形成了具有国家雏形的统一的民族地区。由于古格王朝的建立,使藏传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宗教文化占领了藏族人民思想高地,形成了至高无上的精神意志。虽然这种精神意志是唯心的和虚无的,是把人类自身的命运一味地托付给佛主,寄希望于对佛主的虔诚和佛主的恩赐,但这种精神意志是高尚的,它引导着人们向好向善,追求世代平安幸福。松赞干布是伟大的藏民族的代表,他以自己博大仁爱的胸怀迎娶文成公主,开创了藏汉民族血脉相连,融合发展的历史。从那时起,藏族就已经开始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奴隶制的诞生把西藏带入到一个极为悲惨的黑暗时期,这是西藏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西藏历史发展的一个崎岖。从十三世纪元朝向西藏派驻宣政院开始,中国对西藏的管辖就更趋完善了。

格桑花从雪山飘来,这种在漫长的冬日里孕育生命,在凄风苦雨中绽放美丽的高原之花,见证了雪域高原的贫瘠、严寒以及那里的人们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并生存和发展到今天的。他们在千百年生息繁衍过程中练就了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用自己的信仰守护着家园,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历史,用聪明的智慧书写着文明。这种文明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却也早已成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这种文明一旦和其他先进文明结合起来,就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和无穷的力量,推动高原民族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新时代。

格桑花从天际飘来,她扇动着蝴蝶般的翅膀,舞动着天仙般的身姿,俯瞰着雪域高原雄伟的山川、奔腾的河流,把柔美的容颜抛向大地,把沁脾的芬芳洒向人间。格桑花是吉祥的花,看见她就看到了雪域高原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这里的人们用聪明智慧避消灾难,用坚强品格战胜坚险,用善心善行和睦相处,用共同梦想携手同行,整个雪域高原民族团结,祥光普照!格桑花是幸福的花,看见她就看到了藏区人民喜悦的笑脸。人们在草甸放牧,那广袤无垠的草地是他们自由欢歌的舞场,那一片片白棉花般的羊群,是他们为高原涂抹的最美画卷。人们在雪山歌唱,那起伏飘荡的旋律不见了悲愤,没有了忧伤,每一个音符都抒发着对新时代的感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格桑花是圣洁的花,看见她你的心灵就得到了洗礼。人们的思维变得年轻而简单,忘却了一切烦恼,丢掉了一切纯粹属于个人私欲的沉重的包袱,心灵像雪山一样洁白,思绪像江河一样豪迈!格桑花是迎宾的花,看见她就看到了高原人热情奔放的情怀。他们张开双臂敞开胸襟,以自己独有的魅力拥抱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高原把清凉传递给内地,内地把温暖送到了高原,千里共命运,万里同凉热。

去看格桑花吧!那美丽得像青春少女的高原之花,会使你感受到新时代西藏和整个青藏高原的青春活力,那一缕从雪山上照射下来的祥光会沐去你一路奔波的疲惫,那迎面吹过来的清风会荡涤你人生旅途的征尘,那一方天堂般清新的净土会洗礼得你心静如兰,那异域神奇诱人的故事会带给你情丝悠长的无穷无尽的遐想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