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退休夫妇的“百万”捐书梦 |
2014/4/11 来自:新华社 点击:2614 |
一对退休夫妇的“百万”捐书梦 “新中国成立50周年,捐书4265册;建党80周年,捐书2015册;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捐书1547册。”回忆起这些年来捐赠图书的批次,今年83岁的高英杰不需要提醒,扳起指头如数家珍。 家住西安市的退休干部高英杰、陈秀英夫妇,把工作时与图书结下的不解之缘,融入退休生活之中。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他们已为社会捐献图书共计27838册、价值693686.33元。他们表示,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他们要完成“百万元捐书梦”。 “一天不看书学习,就像缺了些什么东西” “好学才能上进”,高英杰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高英杰的家中采访见到,朝南的客厅里,书柜里码放着一册册整齐的《毛泽东文集》《鲁迅全集》等图书,茶几和阳台上,堆放着报纸、杂志……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读书,就算已经成熟,也要靠每天读书学习汲取养分、永葆年轻。到现在,我们老两口一天不读书看报,就像缺了些什么东西。”高英杰说。 高英杰和陈秀英出生在“史圣”司马迁的故乡——陕西省韩城市。出身寒门的二人,从小就懂得读书的可贵。因为家庭困难,高英杰上小学一年级时已经13岁。但凭借不懈的努力,高英杰免试升入韩城师范学校,从那时起,他就养成了每周至少读一本书的习惯。 陈秀英的青少年时期同样充满书香。作为热爱求知的新女性,她遭受过世俗的偏见,但她不惧艰难,从阅读名人传记中汲取力量。今年77岁的陈秀英说,她曾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的“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一段话,写在笔记本上当座右铭。 嗜书如命的两位老人,深知读书在一个人精神塑造中的意义,也更能体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的内涵,他们把对图书的热情与眷恋,甚至融入爱情之中:他们的订婚信物,就是互赠的图书。 “新中国和共产党对我们有莫大的恩情。我们想做一些事情,在回首往事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高英杰说,捐赠图书的梦想,从他们年轻时就已经萌发。 赠人图书 手留余香 1993年,高英杰、陈秀英夫妇相继离开工作岗位,终于有了空闲时间回顾总结个人走过的道路,并回报国家和社会的恩情。 高英杰曾在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担任领导工作,赠送图书成为两位老人回报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毕竟在出版单位干过,自己能从出版社拿到优惠价格的图书,再加上身边的老同事、旧相识都很支持我,也时常会送我一些新书,让我代为送出。”高英杰说,多年来能捐赠价值近70万元的图书,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与出版社、书店和朋友的全力支持分不开。 韩城市司马迁图书馆,成了他们捐书举动的最大受益者。从1999年以来,这个图书馆先后收到高英杰夫妇捐赠的价值52万元的图书。为此,司马迁图书馆还专门辟出五间大厅,作为单独存放他们所赠图书的场地。 在为大厅起名字时,高英杰日思夜想,最后取夫妇名字中共有的“英”字,建起“双英书斋”。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还应邀为“双英书斋”题名。高英杰夫妇热心捐书的义举在韩城市井坊间传为佳话,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双英夫妇”,韩城市人民政府还在图书馆门前一侧竖起纪念碑,以示纪念。 两位老人的捐赠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毛泽东诞辰这三个纪念日的捐赠,占据重要的地位。据高英杰回忆,这三个纪念日逢五逢十年份捐赠的图书价值达到57万元,占全部捐赠的八成以上。 “党百岁时我九十 捐书百万圆我梦” 捐赠价值近70万元的图书,这对于一掷万金的“富豪”来讲,也许并不稀奇,但对于“双英夫妇”这样靠退休金生活的人而言,却十分难能可贵。 他们的生活简朴,稀饭面条是家常便饭,身上穿的毛衣还是20年前买的。拿着自己的养老钱不计成本地回报社会,高英杰说,他们并不后悔。陈秀英说:“虽然每月就靠几千块钱养老金生活,但政府给我们很大的照顾。我们还是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在生活之外购置图书回报社会。” 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前夕,他们频繁出入陕西省出版大院,筛选、检查图书。这是一件辛苦活,不仅要给不同读者挑选内容各异的图书,还要仔细检查是否有盗版图书。当一些同事听说此事想要帮忙时,他们婉言谢绝了,乐在亲力亲为过程中。 在今年新中国成立65周年的时候,高英杰、陈秀英夫妇计划给母校象山中学捐赠5万册图书。“已经准备了2万册,主要是古典名著、二十四史,还有一些秦腔剧本。”高英杰说,今后几年,他们的计划是,陆续给韩城市老年大学、司马迁图书馆等捐赠《鲁迅全集》《巴金全集》《茅盾全集》《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党的百岁生日时,正好是我九十大寿,老伴也八十多了。现在我们距离100万元的捐书目标还有三分之一,不过我们身子骨还硬朗,按照目前的身体状况,再活7年没有多大问题。如果天有不测风云,我们会留下遗嘱,让子女们替我们来完成目标,一定要捐到100万元。”高英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