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韩城农村,每到冬季,乡民便会以红白萝卜、大葱、粉条等为馅,包在用酵面擀制的圆形面皮中,面皮对折,捏成半圆形,上蒸笼蒸熟食用。因其两端有角,他们便把这种食品,称为“角子”。 为什么要称“角子”而不称“包子”?这与当地人的食文化观念有关。乡民们认为,只有用肉做馅的才称“包子”。辟如,建国初其以前,无论是在城镇街道上,还是在集会上,都有卖包子的,而且都是羊肉包子,几乎没有猪肉或以其他肉类为馅的包子。因为韩城多山,养羊业自古就很发达,因而食用羊肉便成了韩城食文化的一个特色。所以过去,街道上、集会上除了卖羊肉饸饹、羊肉扁食、羊肉胡饽,再就是羊肉包子。人们喜食羊肉,除了当地产羊多,羊肉不肥、味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羊肉包子在当地饮食市场上几乎是独品种经营,因而民间便产生了一句俗语:“羊肉包子往外翻”。这句话意思是比喻某人看不住门户,分不清内外,把不该对外说的事说给别人。 但在广大农村,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都不高,所以除了中秋节有人做羊肉包子吃,其他季节,很少吃羊肉,更很少做包子。在种情况下,乡民便在有了萝卜的时候包些素包子吃,改善一下生活,满足一下舌尖上另一种味道的追求。那时还没有“素包子”这一说法,于是,乡民为了表示荤素馅包子的区别,便把素包子做成半圆状,在名称上也另命名,称“角子”了。 从网上浏览,有些地方的人把形状类似的食品也称“角子”,不管其馅如何,可能也是以形命名。从这一点来讲,韩城的“角子”与外地的“角子”也有相通之处。 乡村人冬季吃角子,一是可作馅的萝卜多了,具备了吃角子的物质条件,另外一点也是粗粮细作的一种方式。因为一入冬,乡村的主妇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他们每次磨面,都要先收点上等的白面储备起来,为过春节蒸各种用途的蒸食用。接下来收的就是混面,日常吃面条、蒸馍用。为了不使混面太黑,便将磨到最后的黑面单另收下来。如何消化掉这部分黑面,做“角子”便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农村有谚语曰:“丑人多做怪,黑面多费菜”,这就是说要吃黑面,就得以较多的蔬菜为引子。如果黑面吃完了,做角子时就掺些玉米面。 “角子”还承担了一种社交功能。 在乡村,嫁出的女儿生头胎,在临产前十天左右,娘家母亲还要再亲自看望一次,名曰“送角子”。意在告诫女儿,快临盆了,不敢再外出了,应当“脚止”。在韩城方言中,“脚止”与“角子”同音,故送“角子”以示关照。这时的角子馅是以白萝卜、粉条、大葱、猪肉臊子为主料,其用意是送点好吃的,让女儿补补身子,增强体力。其馅料的配方也有讲究,按照乡民“产前怕热、产后怕凉”的保健观念,羊肉性热,产前不能吃,所以就让其吃点猪肉。但又怕过凉引起腹泻,于是就选用性热的白萝卜与之搭配,以起到阴阳互补作用。 角子一般送30个,因各家经济条件不同,也可少可多。名义上说是送给女儿吃,实际上女儿吃不了几个,大多数都由婆母送给了主要亲戚和邻居。亲戚们在收到角子后,便知道该家的媳妇快生了,就要为看望产妇和婴儿做好准备工作。这时的角子与平时吃的角子不但馅料不同,在形式上也略有不同,即中间部分不能捏严,要留个口,名曰:“开口角子”。暗示阴器微开,即将生产。另外,还要给女儿特制两个角子,一个包核桃,一个包红枣,包于手帕之中。当娘的进大门之后,女儿先不能上前说话,而是要坐在自己居室的炕上。娘进大门后,迳直走到女儿窗前,推开窗扇,将手帕中的角子掷于炕上。这时,女儿才能出居室门,与娘打招呼。之后女儿食用手帕中的角子时,先掰开的那个如包核桃,则预示生男,如包红枣,则预示生女。 看来,角子在这种礼仪中,已不仅仅是食品,更重要的,还充当了信物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