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访韩城民俗研究专家郭德源 |
2015/10/1 来自:韩城新闻网 点击:1713 |
2014年12月,我市著名民俗学者郭德源先生的专著《韩城民俗》荣获2014年度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近日,《韩城民俗》又荣获韩城市第四届司马迁文化奖二等奖。这让潜心研究韩城民俗大半生的郭德源倍感欣慰。 母亲是启蒙老师 郭德源的母亲出身于书香之家,虽识字不多,却知书达理。还在德源两三岁时,母亲便教他认字片,稍长,又给他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口诵《神童诗》、《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传统读物中的名句名篇。上学之后,母亲又教他用毛笔蘸上泥浆,在木板上练习写字,而且天天都要写。正是这种从少年时期就开始的训练,才为他后来涉足书坛练就了基本功。 郭德源的故里是一个在建国初还不到二十户人家的古寨。村里识字人少,几乎连一个正式的高小毕业生也没有。上到小学五年级,他已算是村里学历最高的人了。过春节,没人会写对联,以前是请外村人写,现在母亲要他学着写。他不知道写啥,母亲说,我念你写:大门,“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母亲说,不但大门两边要贴长春联,每扇门还要贴一尺见方的“斗方”,两扇门对缝处上方还要贴长1尺2寸、宽2寸的“春条”。不但大门要贴,院内各房间的门都要贴“斗方”和“春条”,各尊神位前要贴与其职掌有关的联语,如土地神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灶君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室内、院中、大门外、牛圈等还要贴“身卧福地”、“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槽头兴旺”等吉祥辞语……内容之丰富,令他目不暇接。 通过写春联,母亲不仅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知识之窗,更为他接触民俗开辟了一条通道。 因为能写对联,他走进了村里各家各户红白大事的礼房,他开始接触民俗中的各种礼仪。 阅历是宝贵的财富 郭德源十岁那年,父亲突患脑溢血辞世,母亲遭此打击而一病不起。为母亲请医生,照顾年幼的弟弟,顷刻之间,沉重的家庭负担便落在了他稚嫩的肩上。母亲病愈后,他一边上学,一边帮母亲干农活,料理家务。他品学兼优,但考大学时,却因历史原因而未能进入高等学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口粮不足,他到二十里外的黄河滩刨马蔺根充饥,以后又拉上架子车到合阳县农村以煤换红薯。因为他是地富子女,所以生产队的苦活、累活、脏活总与他有关。他曾拉上架子车,步行过黄河铁索桥,到山西侯马火车站去拉电杆;他也曾背上干粮,到黄龙山苜蓿沟去拉木头。一次下黄河滩为生产队摘豇豆,在淌水过河时,突然陷入深水,他被急流冲出十多米远,多亏同伴及时相救,才幸免遇难。又一年春天为生产队栽红薯,队长让他驾上马拉的架子车给地里送水。车太沉了,下坡时,车子失控倾翻,他被车辕打昏在地,车上的水从他身上直灌下来。醒来后,脚踝肿胀难行,经医生检查,踝骨裂缝。在那穷困的岁月,为了生计,他在下地之余,还干过木活、瓦活、油漆活。“文革”期间,母亲又患脑溢血,从半身不遂到卧床不起,他为了给母亲治病,又自学针灸。 改革开放,使他获得新生,他当过教师,编过《韩城市志》和几部专业志书,当过报纸编辑和记者,在国有和民营企业干过管理。不过,命运也总是同他开玩笑,他的前行之路总是坎坷不平。 努力是成功的基础 痛苦和挫折虽在不断地折磨郭德源的体肤,但却未能磨灭他求知的意志。不管身处何境,他都坚持学习。从中学到高中,他一直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回乡之后,因其大姨母是象山中学图书管理员,这又给他提供了一个读书的好机会。生产队有个规例,即在城区每逢集日时中午放假一晌,让社员上集。而郭德源则利用这一空闲,到姨母处去借书。他有选择性地阅读了《史记》、《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文学史》。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自然地理、医学考古、文艺体育等方面的书他都读。在市志办工作时,他通读了韩城仅存的五部旧《县志》,从而使他对韩城的历史、地理、物产、人文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编写《旅游韩城》一书,又使他对韩城的重要旅游景点有了一个详细的认识。 他还喜读无字之书。他喜欢听老人们讲过去的人和事,讲他们熟悉的掌故和习俗。他通过做瓦活,了解了韩城民居的结构及施工特点;他通过做木活,记住了各种民间器物的形制和尺寸;为了调查民俗,他几乎走遍了韩城各主要乡镇农村。 点拨是成功的关键 李录勋先生曾是象山中学的历史课老师,博闻强记,治学严谨。郭德源上高中时,因喜爱文史,故而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后来先生当了韩城副市长,主管文化工作。郭德源在市志办打工时,李录勋先生给他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文史资料,还约其参加一些重要的文化活动。如现场勘察庙后村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和盘乐村金代僧人墓及其陶棺,去司马迁祠考察扩大的保护区地形,确定金城大街门面房修葺风格与油漆色调等。这使他得以及时掌握一些文史信息,大大丰富了他的见识。 他在分工编写民俗志时,起初踌躇满志,继而感到迷茫。对于感性的民俗现象,他能略述一二,但要将其理性地、全面地、系统地整理成章,他却不知从何下手。他去请教老师李录勋,李给他提供了一个线索,说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的马萧萧是著名的民俗学者,可写信求教。于是他便给马老先生写信,请其赐教。马老不仅立即回信,还随之寄来了他亲笔校勘的三本民俗学著作——《民俗学入门》、《民俗学概论》和《民俗学译丛》。接到赠书,他万分激动。是年秋,著名作家杜鹏程携马萧萧等人来韩讲学。一下车,马老立即通过接待他的李录勋副市长找到郭德源,询问工作情况,对他予以鼓励。 郭德源动情地对记者说,没有马老,没有李录勋老师,就没有这本《韩城民俗》。 奉献是最终的追求 多年的学习,多年的探索,多年的积累,郭德源不仅在民俗研究领域硕果颇丰,他还担任着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司马迁书画院秘书长。他还是市住建局规划处顾问,三十年前,韩城新城区建设规划作好之后,他参与了其街路的命名工作。根据市上提出的要求,新城虽新,但其街道命名仍要保持韩城文史之乡的特色。经过反复考虑,他提出了南北为经,以韩城著名自然风景名胜(即名山名水)命名,称街;东西为纬,以韩城著名人文资源命名,称路。经纬交织,构成独具韩城文化特色的街路命名原则。这一原则立即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数十年来,新城区虽经多次扩建,但在街路命名上,仍始终坚持了这一原则,从而保持了新城区街路命名风格的统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