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花灯影里过春节

2016/2/18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923 

                  花灯影里过春节

郭珺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花灯。儿时对正月十五的向往,不亚于对春节的企盼。因为那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闹花灯情景,绝对地令人心驰神往、心醉神迷。

而这个猴年的春节,不仅对从小昐着正月十五的我,对生活在韩城的群众来说,绝对是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尚未到猴年正月,羊年腊月二十八,刚刚立春的第三天夜晚,铺天盖地、红火了整个城市的花灯,便在禹甸园、桢州公园,在太史园广场、在五里太史大街辉煌而热闹地展开了。

金猴闹春、中韩友谊花、司马迁奋笔著史、韩城行鼓……风格各异的花灯,将中国传统灯艺和韩国特色流灯完美结合,为市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提供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过年气氛。整整一个春节,韩城人扶老携幼,更有孝儿孝孙推了轮椅,带上穿了厚厚衣服的老人,在立春过后的春寒夜晚观赏彩灯。看得累了,困了,想歇歇脚,于是在发散着浓郁香味的禹甸园东边的西峙路上,美美地吃上点有着韩国或韩城味道的小吃。看罢灯展,带着节庆的喜气回家,绝对可以在彩灯和小吃的的香醇回忆中,美美地一觉睡到天亮。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节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这个春节的彩灯,点亮了韩城的夜晚,更暖热了韩城人的心,整整一个正月,大家好像生活在七彩斑斓的灯影里一样,笑容展现在大家的脸上,心里更是灌了蜜糖一般地甘甜。

白天的韩城整洁明亮、灯笼高悬,夜晚的历史文化名城华灯璀璨、光亮眩目……渭南、西安的游客来了,延安、山西的游客来了,就连河南等邻近省市的游客也带着家人,长途驱车赏灯来了,夜晚的太史大街、禹甸园等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笑语欢歌。手机一回回刷屏,韩韩灯会的人气指数不断爆涨,市区每日流动的5万多台观灯车,更是熙攘了韩城的路面,红火了韩城的夜晚。短短一个春节七天的假日时间,韩城观灯的游客量一跃突破10万,再次刷新历次假日游客流量的新纪录。
   
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间工艺品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但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传说约在两千多年前,玉帝看百姓劳作辛苦,想给人间一下福泽。有的神仙就说,人间丰衣足食的,就给百姓一些快乐吧。于是玉帝决定每月满月的时候,命七仙女在空中给人间跳舞。时间久了,人们养成了每个满月晚上出门来看仙女跳舞的习惯。来玉帝发现,人间的男子看了跳舞后渐渐地不思进取,女子也不再贤惠了,于是玉帝决定不再给他们恩惠,并且将晚上变成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情景,月亮也很少出现了。后来人间有人发明了灯笼,每到月圆的日子,干了一天活的村民就会提着灯笼去找仙女,因为天太黑了,所以晚上出门都要提着灯笼。慢慢地,大家又热爱起了劳作,女人们又贤慧起来了

中国的花灯起源于唐代,盛于明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热闹的欢乐上元夜,张扬的不仅仅是一种浓浓的节日气氛,更张显出老百姓丰衣足食后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受汉族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常见的物品。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可见元宵节也是农闲之时,人们全民齐动、庆春贺春的喜庆节日。因为古时的春节到了正月十五正式结束,过了这个日子,该下地的下地,该出门经商的经商,人们各司其职,一年的辛苦劳作又要开始了

 

   韩国等国家也有灯节。韩国首尔灯节从2009年开始举办,每年主题不同,时间从11月第一个周的周五开始举行,为期大约两周,首尔灯节庆典基本上都在首尔清溪广场一带举行,灯节期间,数百座花灯将清溪川华丽地装饰一新,渲染的温暖明亮。各式各样的花灯或者漂浮在溪面上,或者徜徉在树荫里,一到晚上全部都拿出最绚丽的颜色晃动着人们的眼。每一个花灯都是一副风景,每一个角度都有着好看的景色。

大红灯笼高高挂,五谷丰登乐起来。各式各样花灯亮在街上,亮在公园,也亮在了韩城人和所有来韩城看灯、旅游、走亲戚、回老家过年的游子们的眼里心里,照亮了大家的眼眸,明亮了大家的心灵,更让大家对家乡的未来有了足够的信心。在花灯影里过完春节,老百姓更在心中默默期盼:明年,一个更加光辉耀眼的韩城将在大家的美好祝福中崛起。

 

上一篇:淬火时节
下一篇: 背上的温度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