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我醉了 |
2016/2/24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754 |
那一夜,我真的醉了 韩城市文体广电局 程永庄
记得1991年那个寒冷的冬季,我被载客的蹦蹦车连人带被褥驮到了司马迁祠。而那一夜,我几乎未眠,因为舌噪的猫头鹰整个晚上都在房顶瘆人地啼叫,而那很不牢靠的宿舍木门也彻夜被风刮得咣当作响。真要在这种地方工作和生活一辈子吗?我当时便打起退堂鼓,将满腔的豪情几乎冲淡得全无。这尔后我虽咬牙坚持了下来,但听到的却多半都是泼凉水的话。至亲的姐夫摇着头说,“你这个大学生算是沤粪了。”分配在附近高中的同学,好心介绍我给他们学校的领导,却背转身不无惋惜地说:“你这同学可惜了。” 每当我进城去见一块分配的同学,他们要么体面在政府机关出出进进,要么令人羡慕在公安、经济等要害部门做事,而我这第一个被分到司马迁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却只能自惭形秽。因为单位地处偏僻、交际不广,不特我出门办事举目无亲,几乎不识多少熟人,而且也被曾经的高中同学论为“你在司马庙算是养老。”真这样吗?难道我放弃“孩子王”职业到旅游部门做事,就错了?我的人生价值究竟在哪?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令我更为忍受不了的是班后生活的枯燥乏味,因为司马庙白天有游人还尚可,但一到晚上却只剩了我们不多的十几个工作人员,大家又居住分散,晚上互相想串个门,还得手电筒举着爬高走低实是不便。 这以后,我便因为工作需要调入了城中,但司马庙这个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却深深印入了脑海,我总想为它做些什么,我陪同来宾参观,我写研究司马迁及《史记》的文章,我参与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活动,我时刻关心它的发展,我愿它早日红火起来。同时我也思考韩城旅游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去作?发展的路该咋走?我想与我有同样想法的人绝不在少数,因为我们四十万韩城人谁不愿自己的家乡更美,韩城的旅游一夜便火爆起来! 为此这么多年来,我们成立了全国首个司马迁及《史记》学术研究组织—司马迁学会,举办了2005年《风追司马》大型电视直播活动,建设了司马迁祠祭祀广场,连续多次举办司马迁民祭活动,成功举办了两届“司马迁杯”全国锣鼓大赛,吸引游人,引爆韩城旅游。 西方的一位哲人曾说过: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者。我们韩城坚定不移发展旅游的努力,终于在丙申猴年的春节被实现了,而这一切都缘于一场活动—2016首届韩国·韩城国际灯会。 自2月6日开幕的韩韩国际灯会不仅迎来了来自韩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朋友,而且还吸引了省内西安、渭南、延安和山西、河南等省市大量的游客。春节期间每天流入我市的车辆即达5万辆左右,外来游客短短七天也突破了115万人次。那一组组“金猴闹春”“中韩友谊花”“司马迁奋笔著史”“韩城行鼓”等美不胜收的彩灯纸皱,不仅将韩城节日的夜空装扮得宛若仙境,而且也把欢乐、喜庆、祥和呈现给了四面八方的游人。 站在这灯火绵延的夜晚,听着周围南腔北调的山西话、河南话、陕北话、西安话箱在耳边,那一刻,我真的沉醉了! 多少年一潭死水的韩城旅游终于火啦!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旅游原来缺乏的就是营销,但愿灯节这个品牌我们韩城旅游能再做大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