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品位 |
2016/4/28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829 |
文化,是一种品位 程永庄
文化韩城发展旅游,要在芝川司马迁祠脚下修建一座国家文史公园,邀韩城名儒为公园桥堤楼阁起名字。我才疏学浅,又鲁莽轻率,却忝职文化岗位,也滥竽充数被邀。会场上,各位专家引经据典、抒情建议、侃侃而谈,都有老庄之悠闲大度。连我这初生牛犊也跃跃欲试,不愿做会场上的木头人、哑巴客,亢奋地摇唇鼓舌,大胆谈我自己的看法,结果却愚不可及,提了些不甚了了的意见。 只有到此方明白,好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推而究之,其实一座城又何尝不如此?也需要一个好的文化禀赋。我们韩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那么多可供大家炫耀的祖先遗产,但却没有发扬光大并使之很好服务当今社会,这是一大遗憾。
文化,提升城市形象
我们是千年老县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新城,曾提出一个口号:“古城要古 新城要新”,其结果,韩城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城市,新城建设虽日新月异,但却乱花渐欲迷人眼,失了自己的本色,陷入了认识的误区。走在摩登的新市区,感觉不出韩城城市的文化特质,城市缺乏文化气息和标志性主题建筑,让整个城市缺失了特色。现在国内许多城市都注重自己的文化包装,文化包装对于宣传、提升城市形象,发展当地旅游功莫大焉。为此,建议市上尽快在原有“古城要古 新城要新”的口号上,再加五个字“有文化特色”,把城市建设的观念转过来。 实施“文化亮彩城市”提升改造工程。适应韩城未来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完善城市文化功能,赋予城市建筑更多文化特色,多建一批体现文化内涵的地标建筑,多设计一批传统文化街区。加快文化中心建设,使之成为集专业演出、数字影院、书画、古玩交易等为一体的城市多功能会客厅;加快强盛广场体育中心、韩城老街“黄河民俗文化产业园”、国家文史公园建设;立项建设传媒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产业园;发展微电影产业,建设微电影产业园;高标准建设文化馆新馆,使之成为集非遗传承展览展示、文艺辅导培训、书画艺术交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提升改造司马迁图书馆,使之更趋现代化和时代感,方便市民休闲娱乐、上网阅读;实施体育场提升改造和太史大街、黄河大街、龙门大街临街建筑外立面改造;建设城市主题雕塑群,打造太史大街综合文化休闲街区,丰富夜生活、刺激夜消费、发展夜经济;结合澽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利用沿岸河堤建设漫步与自行车骑行为一体的多功能赛道;恢复金城书院、草市、状元府等历史街区、街景,彰显名城魅力。评选市花、市树,谱写市歌,设计市标,提升城市形象。
文化,涵养城市品质
韩城素有“文史之乡”的美誉。这里有禹凿龙门、鲤鱼跃龙门、赵氏孤儿的千年传说,这里有史圣司马迁的祖茔和生地,这里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老县城,这里有东方人类居住村寨活化石的党家村,这里有梁带村两周古墓,这里是无数人文化寻根的圣地。 国学大师余秋雨说:“我曾无数次地去过西安,当地很多读者一直问我为什么不写一篇有关西安的文章,我总是讷讷难言,心中却一直想着西安东北方向远处滔滔黄河边的龙门,司马迁的出生地。我知道韩城还有司马迁的墓和祠,却又无法预计会不会有太多现代痕迹让我失望,不敢去。但我想,迟早还会去一次。” 实施“文化保护抢救”工程。列出一定专项资金,做几件功在千秋的事。韩城这几十年出书、写书的人很多,但时过境迁,好多人的作品却难觅到。前些时,我想了解有关文物方面的知识,费了好大劲才借到一本《文物志》。所以我想,能不能选择性出一套类似《四库全书》的地方文集,把韩城地域过去的出版物分门别类整理一下,给后人留下点文化财富。在此基础上,可组织一批文化界人士,编辑出版一些反映韩城历史的书籍。韩城现存的旧《县志》共有五套,解放后的《韩城市志》也出了两本,但却一直没有《民国志》,从系统总结历史的角度,能不能出版一本专门的《韩城民国志》?那怕字数少些,页数薄些。 韩城文化底蕴深厚,读书人多,民间保存着大量的珍贵藏书,包括族谱、家谱等,而这些东西如今却大多流出市外。更为可笑的事还有:有位文化人去世,他的儿孙竟拿他珍贵的藏书当破烂卖,确令人扼腕。而且此类事件还不是一件、两件。老一辈人爱书,儿孙们不一定也爱。为此,能不能设立资金,从社会上征集不便保存的旧书、图谱,整理出来,会是韩城文化的一大财富。 韩城有“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誉,元代建筑占全国的六分之一,韩城文庙在西北也是首屈一指,普照寺更被称为陕西的布达拉宫。这些场所过去因为群众宗教活动所需,承载了太多的文化,我们不能把它只作简单的文物保护,而不深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能不能把文庙办成孔子学堂、书院?在这里从事一些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活动;能否将普照寺交给寺院管理?让信徒在这里诵经念佛。2015年,我们编写了一本《韩城村庄》的画册,在一个村口,曾看到这么一幕,路南的基督教堂豪华气派,而路北的玉皇庙却破败不堪,门窗皆无,杂草丛生。难道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真的比不过历史尚浅的洋人的东西?我想,除了邪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劝人向善的,为何不鼓励群众自行修缮,并在此进行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呢?类似的还有各村的祠堂,没人修也没人管,一些传统的文化承载物和他们所承载的文化,正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淡薄和缺失。
文化,助力城市旅游
韩城古迹遍地,仅国保级文物即达15处,司马迁祠、韩城古城以及黄河龙门、党家村等,更是全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我们还拥有黄河湿地公园、澽水河生态区、灞岭猎场、猴山避暑地、香山红叶、晋公山滑雪场、清水温泉等一批旅游新业态。按说,我们的旅游没有不火的道理,只需通过文化提升旅游品质。 重拾我们的乡愁。韩城过去大的一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都集中在老城,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城建设后,这些单位已搬离古城,但却把一个静止的城留给我们。 韩城古城是全国六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这里隐藏着幽深的七十二条小巷,而弯弯曲曲小巷深处深藏的达官显贵、富商大贾故居虽已没落,但透过高大的走马门楼,精美的雕刻建筑构件,以及显示屋主人身份地位的“十马高悬”、“父子御史”门楣题字,仍能想象到往昔这里的车水马龙。 旅游讲求的是雅俗共赏,是要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把那份渐去的浓浓乡愁重新拾起,获得心灵的慰籍以及精神的愉悦。既然山西打“晋商”品牌成功了,那我们能不能也打文史之乡“耕读传家”或者其它的金字招牌?把王状元的万字院、程仲昭的十四连院、十马高悬、父子御史等一批达官显贵的宅院开辟出来,作为科举缙绅的展览馆;把隆盛和京货铺、木厂、炉院,协意诚、万盛园等一批商业老字号,永兴药店、丁家中医等一批医馆,醉仙居、新盛园等一批酒肆饭馆重新开办起来,作为反映韩城旧时市井文化的场所;把县衙大堂、龙门书院、萝石书院开设成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使游客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我们古城要统一规划,作为浓缩反映韩城上千年民俗文化的场所,把天桥商场、大楼等一些后来时代的建筑原貌恢复起来;把人民公社、农业社时期一些生活场景复原到古城。市人民艺术剧院一直蜗居在老城,不光房屋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时的老样子,而且排练厅里的墙壁上,还有练功时年深月久蹬出的几个深窝子。我想,开发古城,能不能把它恢复成文革时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旧面貌,给游人讲述这里的过往。类似的,还有很多。整个老城就是一座沉睡的博物馆,开发的潜力是很大的。 实施“一镇一品 一村一特色”非遗保护工程。韩城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韩城行鼓、秧歌、徐村司马迁祭祀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韩城阵鼓、围鼓、神楼、鲤鱼跃龙门、鼓乐曲谱谏公、门楣题字、羊肉饸饹制作技艺、丁家祖传中医疗法已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围绕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和2016韩城旅游年,韩城非遗大有可为。能不能从韩城地方风味小吃入手,在古城开发饮食一条街,召集一批老字号进入?就像重庆的磁器口,一个陈麻花年收入即可达数千万。而西安的回民街虽不大,但它却已成为我们陕西民俗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从中可以找到一点借鉴和启发。 要赋予深厚民俗文化更多时代内涵和创造力,土专结合,内外结合,建设一批民俗文化生态区、旅游示范村,形成“一村一特色,一镇一发展模式”。打造韩城行鼓知名文化品牌,形成“中、省、市”三级保护体系,给予市级非遗传承人适当传习经费补助。聘请高素质团队,打造韩城民间艺术嘉年华。精心举办定位全国、面向国际的十二个节庆活动、六个高端论坛、五场艺术盛宴,用节庆活动引爆韩城旅游。
文化,智慧城市建设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文化领域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文化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崛起发展壮大。只有利用“互联网+”技术,才能紧跟上这个不断飞速发展的社会。 我们的新春征联大赛,自1992年开始已举办25届,只有2011年在文化馆网站发布后,才得到全国楹联爱好者的关注,2013年起我们正式把征集范围扩展至全国。而今年的大赛,自2015年11月开始在《龙门》杂志、文化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刊发征稿启事后,截止 我们要实施文化“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整合韩城新闻网、韩城旅游网、韩城网、韩城热线等网站信息资源和微信平台资源,做大韩城“智慧”营销这篇大文章。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开发地域特色数字文化产品。统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城乡电子阅报屏等建设,开设面向群众文化服务网站,免费提供无线wifi,实现无线数字资源区域内共建共享。 我热爱韩城,故乡的文化已渗透到我的血液,成了我此生难以割舍的生命情结,我的脑海内总会不时闪现出一幅幅色如蜡染的韩城壮丽画卷。内心总有一股强大的内动力,感到韩城文化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我为能在韩城从事文化这项神圣的事业而感到无比的荣幸。 我想,前行的路上,我并不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