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座城 |
2016/6/6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341 |
爱上一座城 焦大康 提起古城,世人一半青睐丽江,一半眷恋平遥。 五千年华夏,不仅哺育了大河文化,也孕育了黄土文化。在这个文明的交汇点上,韩城无疑是一颗繁星灿灿的明珠,她如一面目姣好如画的女子,静卧在关中东北部,记录着一千五百年前的盛世繁华。 韩城古城----流动的历史。这种美,一半源于宁静,一半源于古朴。 她没有平遥与丽江的繁华,也没有江南古镇的柔美。它有的是千百年来,将伦理道德、做人之志刻在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的风骨,更有着将圣城镌刻于访者心底的钟灵神通。 走进韩城,心情怡然,净化尘世风霜。 走进韩城,心境安宁,情仇超脱世俗。 我打韩城走过,从记忆里。冥冥中恍惚与她有过一次交集,但就是不知道打哪开局。许是那一片瓦当、一处飞檐、又或许,是那门楣家训、一排排青石古道。 时光,缱绻。搁浅了若明若暗的记忆,透过布满尘埃的历史羽扇,似乎感到人世沧桑。 我爱韩城,贪恋她的美貌。千百年来,她养在深闺,朱颜半遮。记忆里擦肩而过,回眸一笑,惊艳小巷边款款而落的槐叶,那种命里注定的因缘,让我的爱情之树轰然绽放。 静静地,远望。双眸,含情。我爱韩城,钟情于那一座古城。从陵园古塔俯瞰,龙城风貌如一幅明清画卷,可品,可赏。沿坡缓缓而下,古建筑青砖灰瓦,小道古朴有致。布满尘埃的小巷,铭刻着城市的记忆,是这座城的名片吗?无怪乎走过的人,会折服于这种小巷文化。我不是灰衣戴镜的戴望舒,却有着另一种缱绻的柔情。迈着缓缓的步子,于匆匆的人流中再次凝眸,阳光下的惊鸿一瞥,相机镜头写满现代版的沧桑。 多想,邀她进入茶馆同饮,可她只是一座低眉无语的城啊!无奈,只有前行,心情的起伏被视线中的红颜俘虏,久久难以平息。小巷中一座高大精美的牌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原来是城隍庙啊!欣喜地上前,只看见两牌坊琉璃碧瓦,雍容典雅,深入了解,竟已有七百年历史了。七百年,在历史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一座城七百年的沉浮却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完。七百年间的韩城,名人车载斗量,仅明清两代,科举中试者达1400余人。江南有桐城、绍兴,北国有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天下之城,有几座敢与韩城相比乎?明清时韩城流传“下了柿谷坡,秀才比驴多”的歌谣,不也从“朝半陕,陕半韩”中得到恰切的印证吗。名城的文化基因,与司马迁密不可分,更与700年历史的文庙息息相关。古城东部,苍柏凝翠的文庙建筑群中,古树参天。 “贤关”、“圣城”经过千百年的儒家思想熏陶洗礼,忠实地教衍书写着这座圣城文化繁荣的凯歌。 如果说韩城是一座名城,那么古城就是这明珠上的活化石。看古建筑,不是看死了千百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千百年的生命。五百年生而孔仲尼,五百年生而太史公,华夏五千年,有多少人能称得起世界名人,又有多少人称得上 “贤人”“圣人”?两千多年的太史公形象,即便是身体残缺,在中华历史上也傲然挺立。或许是太史公负重前行、匡张正义的精神,融入到古城的大街小巷吧,这座城才如此地钟灵毓秀,千载文脉兴旺不衰!南关的毓秀桥。三百年前,斯人已去。三百年后,古桥人家,依旧。故事,依旧。还有那个流传了三百年的历史佳话,那个将一座城、一座毓秀桥打磨地有棱有角的刘荫枢。流唱的澽水河能见证爱的誓言吗?那么,能否安排我与毓秀桥有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邂逅呢。 古城,如一首诗,淡淡地,古韵而沧桑。一阕新词,一支瘦笔,只手一挥,写就绝恋之歌。 雨后的古城,薄云稀疏,清新爽朗,如吮仙露琼浆,精神抖擞。那瓦砾,那琉璃,那栋梁,那鸟雀,那石墩,还有那殿宇,似乎在偷偷对话,尽述兴衰过往。雾起,缠绵,氤氲;行人,依稀,零散。古城笼罩在轻烟里,弥漫着一户户书香人家。华灯初上的古城,叫卖停歇,一个个千年故事便随风浮荡。戏楼、牌坊、寺庙、殿宇、香炉、烟火……在暗夜中睡去了,而我,还伫立在雨后的湿润里,品味着明清古宅老院的淡淡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