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高颜值的“红玛瑙”

2016/8/26   来自:本站原创   点击:1567 

 高颜值的“红玛瑙” 

王亚军

 
    史圣故里”“小北京”“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锣鼓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历史赋予韩城太多的名号 ……
    这里是义士程婴、史圣司马迁、北宁政治家张昇、名相王杰、著名文学家杜鹏程等古今名人的故乡。这里的党家村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慕名参观。这里有文庙、梁带村两周遗址、魏长城遗址、普照寺、毓秀桥、金塔等古迹。这里的锣鼓队曾在香港回归、北京奥运、春晚、英国爱丁堡国际军乐节等国内外重大活动中频频亮相。这里还是大禹治水、赵氏孤儿的传说和历史典故的发生地。
    这里的大红袍花椒更是高颜值的红玛瑙……也许是历史对这座充满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气息城市多有偏爱,而让这一颗颗“红玛瑙”——“大红袍”花椒籽在这片深厚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破土、发芽、成长、繁衍……
    韩城人种植花椒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因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韩城出产的“大红袍”花椒“粒大皮厚肉丰、色泽鲜艳明丽、香气浓郁持久、麻味纯正适中”,堪称花椒中的珍品。早在明清时期,韩城“大红袍”花椒就闻名遐迩,远销大江南北。如今的韩城“大红袍”花椒,更是中国花椒中第一个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名品,仅品牌价值已达18亿元。
    在韩城,随处可见“大红袍”花椒树的身影。当千百万种植物选择合适的土壤生长时,“大红袍”花椒树却像不与日月争辉的星星一样,长满山坡、沟壑、田间、地畔、门前、屋后……它虽然矮小、不起眼,浑身长满刺,甚至可以用“丑陋”二字来形容。它没有大树般的挺拔和伟岸,也没有牡丹般的娇艳与美丽,但每一名韩城人提起它,无不充满深情厚谊和自豪。它像一道深邃的风景,默默无闻的、独特地生长在韩原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角落落,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促进了人民增收,年年都带给韩城人真真正正的实惠。
    每年八月份,是韩城“大红袍”花椒成熟的季节。此时,韩塬大地溢香飘红。田间、地头、道路上,男男女女,络绎不绝,人声鼎沸,充满各地方言的欢声笑语,让和一派采摘花椒的繁忙景象。一串串鲜红而又饱满的花椒,如红色的玛瑙般挂满枝桠,一树赛过一树的繁盛,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形成好一幅美丽的图画,格外引人注目。望着这一树树、一片片花椒,韩城人心中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花椒成熟了,口袋里即将又要被红彤彤的票子撑的鼓起来;忧的是花椒树上长满“铠甲”般的利刺,让人望而生畏,采摘起来如同打仗,而且是一场“持久战”、一场“硬仗”。有道是“花椒不好摘,满枝刺丛生。稍有看不准,血淌满指头。”可见,采摘花椒的确不是一件“好活”。
    “花椒味好采摘难。”在盛夏八月天里,每天天尚未亮,女主人就早早起床做好饭,椒客们起床洗漱吃饭后,天刚蒙蒙亮,男主人就驾驶着三轮车,捎上水和竹篓、载着吃饱喝足的家人与椒客们赶往椒树地。趁着早上天凉,能多采摘一些;一到太阳出来,就不好采摘了。椒树行里,见椒客们汗流浃背的采摘椒果,逢上大点儿的树,还得搭上人字梯爬上爬下进行采摘。手慢的人,一天也就采20斤左右的椒;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40来斤甚至更多。多劳多得,采摘1斤花椒报酬在2元以上,椒客们赚的着实是“血汗”钱。若是主家人厚道,椒客在采摘季结束回家前会留下电话,来年主家椒红了再继续给这家采摘;遇到不厚道的主家,椒客别说第二年来,就是这个采椒季也很快会被别的主家挖走。因为采摘花椒的时候是椒客最为抢手的时候,谁也不愿自家的花椒坏在地里。一般主家都会与椒客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除采摘价格付的高、日常饮食上善待他们外,还会为他们报销往返长途车票,在他们回家时给几斤上乘的花椒带回家。这些椒客大多来自陕南、湖北、甘肃等地,据统计,每年来韩城采摘花椒的外地椒客不少于10万人。
    花椒采摘不及时,椒果的水分会流失变得干瘪而凋落;逢阴雨天若不及时采摘,椒果会发黑、变小,甚至腐烂发霉,不是卖不出去,就是卖不上好价钱。采摘回的花椒得及时晾晒,4斤湿椒能晒1斤干椒,晒的好了,花椒“颜值”高,能卖个好价钱;晒的不好,椒粒涩小、颜色黯淡无光,卖不上价。近些年,韩城“大红袍”花椒如同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销售价格一年比一年高,采摘晒干未经过任何加工、“颜值”高的干花椒价格更是惊人。种椒大户逢上好年景,一年仅花椒一项就有数十万元收入,家庭日常开销、孩子上学、在城里购房买汽车,甚至出国旅游……都要从花椒收中支出。
    韩城“大红袍”浑身是宝,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近年更是走进人民大会堂、走出了国门,成为日常生活必备和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特产。就连青青的、薄薄的花椒叶,也成为了一种佐餐的佳品。“大红袍”花椒不仅是厨房里必不可少的上乘调料,而且可以泡酒,“一滴花椒酒,十里草木香。”泡出的酒,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痛、抗菌消炎、消肿止痒、防虫害等功效,对积食停饮、心腹冷痛起缓解作用,还对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等有一定的疗效。
    韩城“大红袍”花椒是三秦大地上璀璨夺目的“红玛瑙”,现种植面积已达55万亩、4000余万株,年产量接近2500万公斤、产值达20亿元。勤劳智慧的韩城人经过研究与深加工,开发出的花椒茶、花椒香皂、花椒精油、花椒养生鞋垫等数十种花椒系列产品,面市后成为供不应求的紧俏货。
    “车无动力不行,人无动力不振,饭菜无花椒不香。”在被誉为“中国花椒之乡”的韩城,有“民以食为天,花椒再小也是粮”之说,小小的“大红袍”也做出了大文章。“花娇(椒)姑娘”的动人传说,更是灵动了人们的生活。
    龙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改革兴,韩原大地放异彩。今天的韩城,更是沐浴着改革发展的阳光,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以“洪荒之力”推动“大红袍”花椒产业长足发展。
    “华夏花椒甲天下,韩城花椒冠中华。”如今的“大红袍”花椒,已成为韩城乃至陕西外宣与交流的名片,“大红袍”花椒产业,将是韩城继煤炭、电力、焦化、天然气、钢铁、旅游等产业之外,集“农产品、文化、养生”于一体的又一新型生态产业和韩城人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我们相信,冠绝天下的“大红袍”花椒,势必为“新常态”下“司马故里”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陕钢集团汉钢公司:王亚军)
 

  张升(992年-1077年)中国北宋政治人物、词人,字杲卿,陕西韩城人。张升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历任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等职,最后以太子太师荣衔退休。熙宁十年卒,年八十六,谥康节。《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离亭燕》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