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箱,一个不曾走远的记忆 |
2016/11/18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975 |
风箱,一个不曾走远的记忆 袁宝宇 走在老家门口的小巷,不知谁家传来“啪、啪”一声紧接一声,有节奏的响声,这响声陌生又似曾相识。驻足屏息细听,我确定这是拉风箱的声音。 回到家里,问母亲谁家现在还用这个东西。母亲说:“那是你民爷家的,他家的风捍(风箱)好使得很,省力,火还旺,你民爷家过日子仔细,这几年一直用着”。母亲的话,让思绪回到了从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听着风箱的声音度过童年的。作为七零后,拉风箱,给牲口割草,点煤油灯做作业,是上世纪那个年代农村孩子都经历过的事情,我自然不例外。 老家早先的灶房,是个简易的茅草房,里面仅有一口大灶、一个风箱和一个小案板。但茅草房时常飘出的饭菜香味,却在院子里久久萦绕。通常都是母亲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淘米做饭,我和哥哥帮着拉风箱。家里的风箱很重很费力,烧开一锅水,手和胳膊都得酸痛半天,最难熬的数拉风箱蒸馍,等馍蒸熟了,手腕累的都得休息好几天。但这些还不是最让人恼火的,拉这家伙费力不说,它还时常 “有病”,父亲只好找人来给它“治疗”。拉开上面的木板,风箱的“五脏六腑”就暴露出来。原来很神秘的东西其实很简单,一根粗长的木棍连着一个叫舌头的东西,来回抽动,风流就通过连接通道从风箱的出口流向了灶膛。通常“治疗”的部位都是“舌头”, “舌头”时常因这摩擦漏风。漏风不仅拉起来费力,风流还小,只要给它上面钉上耐磨檫的油布封严就好了。每到这时,母亲总是唠叨说,你大舅家里买了个“风葫芦”,不用人烧火了,插上电,一会儿水就开了。“风葫芦”,“风葫芦”到底是个啥东西?这是让人很好奇的新鲜名词。终于有一天,我找了个借口和母亲去了大舅家。母亲专门把我拉到大舅家的灶房,看那个新鲜玩意。当时,一个似倒立的蜗牛壳的铁家伙正在嗡嗡工作,后来我才知道它学名叫鼓风机,是一个靠马达带动叶轮转动的家用电器。那时,买一个鼓风机得十几块钱,这在当时家庭收入都很低的农村,绝对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买台鼓风机,就成为母亲久藏心底的愿望。 时光荏苒,在“啪、啪”的风箱声,我度过自己的童年,步入了少年。记不起何时,家里竟买了台鼓风机,这大大减轻了母亲做饭的辛苦和劳累,母亲原本下弯的腰都挺直了几分。最近几年,家里又添置了电磁炉,电饭锅,做饭更省事了,干净快捷,还不受烟熏火燎之苦。母亲常在我面前夸道:这社会是越兴越好了! 自己这些年在外面工作,做饭一直使用液化气和液化气灶。原先一罐气十一斤四五十块,能用一个多月,最近几年物价上涨,一罐气八斤还要八十多,也仅能用二十天左右。去年搬了新家,小区通上了天然气,家里也装上了天然气灶。居民一月限购五十方,七十五元,却能够用三个月。省钱,更主要的是减少了换气的麻烦。 咱家的风箱哪去了?我问母亲。 早都当做柴火烧了。怎么想起那个东西了,小时候的风箱还没拉够?母亲也打趣地问我。
我对母亲笑笑。她不知道的是,生活在这个越来越好的时代,我也和她一样感叹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赞叹越来越幸福的好生活。听着隐隐约约响在耳旁的风箱声,我心中下了一个决定:下次回老家,一定带上女儿去看邻居民爷家的风箱,让她知道父母及上一辈人用过的家俱,还有他们过过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