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年在心中

2017/2/6   来自:本站原创   点击:1114 

 年在心中

冯 骁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变迁和年龄的增长,许许多多的人们对“过年” 似乎越来越看淡了,年味似乎也越来越少了。这个春节里,无论家里人多或是人少,几乎每个人都拿着手机或在用微信跟亲戚朋友拜年、聊天,或用手机在一个劲地“抢红包”,或者用手机视频给千里之外的亲友拜年;就连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也不能让忙碌的手指停下来。家中的电话仿佛已经成了摆设,电脑视频也已经过时。

看来年味真的随着时代在变,远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了。

提起那个时代,上了岁数的人们还记忆犹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徘徊在温饱线上。绝大多数的人家都还没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等家电,过年最大的奢侈,就是将一年来积攒下的食物都拿出来,把一年来舍不得用的各种票证都买成东西抱回家,让全家人享用。从腊月到过年,印入脑海中的记忆年味,就是除尘布新的味道、是祭祖的味道、是蒸煮的味道、是炸油食品的味道、是年画窗花的味道、是鞭炮的味道、是新衣的味道、是糖果的味道……

记忆里的一个年关前夕,少年的我拿着母亲给的肉票和钱去冷库买肉,现场目睹了师傅们宰杀年猪的过程;几口大铁锅立在偌大的院子里,锅里的水冒着腾空而起的水汽,几个工人师傅协作着把一头肥猪逮住,绑住四肢,合力将它按在一个木案上,说时迟那时快,师傅的一柄白刃捅进猪的脖子,热乎乎的血一下子喷涌而出流进一个大盆中。等猪没了动静,就有师傅用小刀挑开猪的腿部,往里边吹气,一直到整个猪鼓鼓地胀起来,好似一个很大很大的皮球。接着几位师傅用力把肥猪抬进滚烫的热水锅里,完成过烫、退毛的工序;之后便是开膛、取内脏等工序。那时的人们都喜欢买肥肉多的猪肉,这样回去能多炼出一些猪油,以弥补炒菜时清油的不足。那时的许多商品,也都要凭票供应,远不像如今人们想要什么,就去超市或商店随意购买。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真的是好幸福啊。

今年的春节,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韩城,经过连年的建设和创新打造,已经颇具历史古韵和现代化风采相融合的大城市气象。在韩城古城,文庙、城隍庙和东营庙三庙相连,那许许多多的古迹和文物都在告诉每一个游客:这是一座千年古城;那窄窄长长的古巷,那古朴典雅的四合院,那印留着上千年历史古迹的古街巷,那高耸入云的古塔,那整齐划一的古典式店铺,无不在延续着古老历史的记忆。在司马迁祠景区,偌大的司马迁广场上,恢弘气派的石雕群,用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默默展示着历史的各朝各代和著名人物;那碧波荡漾的国家文史公园,每天人头攒动,游人如织。在党家村落的巷陌里,导游带着一队队外地游客出,入在一个个规划有序、宛如京城模式的四合院里,介绍着党家部落的往昔今朝。在南湖公园、桢州公园、禹甸园等地,人们冒着寒冷,满怀节日的喜庆,尽情地游玩着,欣赏着南湖的美景和彩灯,数千人品尝着“烤全牛”,见证者韩城首个吉斯尼世界纪录的诞生。如今的韩城,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每条街市两旁都有草坪、绿树、假山、奇石、花草,街面整洁,蓝天白云,清风和煦,车水马龙,蒸蒸日上。

一年又一年,新的年俗替代了往昔的传统年俗,新的风尚替代了旧有的模式。如今的人们啊,是天天生活在“年节”里,几乎每天都是在过年,不论是吃的、穿的、用的,与过去相比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也许就是年味变淡的缘由吧。

蒸白馍、吃馄饨,回老家,穿新衣、走亲戚……虽然年味在变,但亲情仍在,乡情仍在,乡音仍在。年啊,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冯骁,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煤化集团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韩城矿业公司宣传部。电话:13891458511.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