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屠格涅夫 ——《前夜》译本序言 |
2017/2/15 来自:本站原创 点击:1191 |
——《前夜》译本序言 .刘景光. 这本小册子是我在学习俄语过程中采撷到的一个小果实,我乐意把它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告诫读者:“读读托尔斯泰,读读巴尔扎克,读读十九世纪欧洲大师们的作品。”我信服这段话,而且,依我的理解,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也应该进入这个行列,阅读他们的作品,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为了便于阅读本书,译者有义务就有关方面的问题作一简单介绍。 一、关于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他出生于世袭的贵族之家,父亲是一个旧骑兵团团长,母亲是一个大农奴主。他的童年就是在母亲的大庄园里度过的。他的父母非常关心儿子的教育,聘请了最好的老师培养他,使他在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俄国最好的大学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在欧洲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欧化”的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屠格涅夫对语言的要求是“简洁、确切和朴素”。他的语言既平易近人,又生动优美。在俄罗斯文学中,屠格涅夫是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列宁在赞叹俄罗斯语言时,首先提到的就是他。加里宁曾幽默地说:“凡是不想使自己作品产生社会影响的人,他自然就不需要屠格涅夫。”愿我们也能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二、关于《前夜》 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形象的最早作品。被文学评论家们一致认为是屠格涅夫的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的不朽之处在于:它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非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迅速而敏锐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历史发展的趋向和要求,揭开了俄国文学崭新的一页。 小说《前夜》反映了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社会的新动向,是一部深刻地揭示俄罗斯社会现实的杰作。 小说主人公叶琳娜是个正直、热情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俄国姑娘。她出身豪门贵族,身边有好几位热心的追求者,都不称心。后来她遇到保加利亚人英沙罗夫,他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积极战斗并准备奋斗终生,这使她十分钦佩和爱慕,并不顾父母反对同他秘密结婚。与他同赴保加利亚参加反对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运动。途中丈夫病逝,叶琳娜忠于信仰,依然前行。作品描写景物清奇迷人,色、声、香兼而有之;刻画人物善于烘托;风格细腻淡雅,独具一格。 《前夜》曾经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 三、关于丽尼 丽尼是最早把《前夜》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 1937年,在杭州西湖边,3个年轻人决心译出屠格涅夫的六大长篇小说,组成《屠格涅夫选集》,他们是巴金、丽尼和陆蠡。3人进行了分工,丽尼译《贵族之家》和《前夜》;陆蠡译《罗亭》和《烟》;巴金译《父与子》和《处女地》,还译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3位年轻的翻译家进行了艰苦的翻译工作。他们终于向国人献上了这六大长篇小说的精美译文。此外,丽尼还翻译了契诃夫、高尔基、纪德等人的作品。 原名郭安仁的丽尼1909年生于湖北孝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有影响的散文家,有巴金为其编选的《白夜》和《鹰之歌》两本散文集存世。新中国成立后,丽尼历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武汉中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为《译文》(后改名《世界文学》)编委;“文革”中受到迫害,1968年殁于广州。1978年9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丽尼这个笔名很有意思。丽尼,这是他幼小时候一个女友的名字,这个外国女孩早早地死去了,为了纪念她, 郭安仁便将这位亡友名字的中文译音取作笔名。恰好,屠格涅夫作品中女主人公温柔委婉,贤淑善良, 丽尼的译笔细腻,很有女人味,十分贴合屠格涅夫作品的风格。还有一层,丽尼先生的一生命运,也如丽尼一样,很是不幸。巴金在回忆丽尼的文章中写到: “关于丽尼,可谈的事不少,我的脑子里至今还保留着这个善良人的形象。他的才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我常常这样想。倘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倘使他能够关起门来写作,他一定会给我们留下不少的好作品。我在这里用了“关起门来写作”这个词组,并没有特殊的意义,我只是想说“不受到干扰”。而在丽尼,这就是生活上的干扰。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上海的小家庭给打掉了,他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东奔西跑,最后到国民党政府机关里工作,混一口饭吃。朋友分散了,刊物停了,没有人向他约稿催稿,他写好文章也不知道该寄到哪里去换稿费。 全国解放后,他起初在武汉,后来在北京工作。我在北京见过他多次,他讲话很少,只是默默地微笑着,偶尔讲两句有关翻译工作的话,很少谈起散文。他重新翻译了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和《贵族之家》,他还校改了陆蠡翻译的小说《罗亭》。 他为什么沉默呢?为什么不争取一个机会写出他心里的感情,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呢?可能是过去那一段时期的生活像一个包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上,他感到举步艰难。他从事电影艺术书刊的翻译,他响应号召去广州担任华侨学生的教师。1968年在“劳动改造”中突然倒在地上,心脏停止了跳动。十年以后1978年,广州暨南大学开追悼会,宣布了对他的历史的审查结论,给他恢复了名誉。 在我靠边的期间有人从广州来“外调”丽尼的事情,我所知有限,他不曾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谈起来,他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好人,一个清清白白、寻寻常常的人。但是他的默默的死亡对我们的文学事业也是一个损失。倘使他能留下一本、两本新的散文,那有多好啊!” 《前夜》在我国的翻译界,长盛不衰,丽尼的译本,一版再版,发行量达几十万册。改革开放之后,更是有多位学者或名家分别对《前夜》进行过再翻译。仅笔者初步了解,从1994年到2010年间,就有六种不同的新版本面世,学术界对于《前夜》及小说女主人公叶琳娜的研讨论文也是连篇累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前夜》在我国的翻译界创造了一个神话。 四、关于这本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是《前夜》的简译本,具体的说,是小说《前夜》的一个删节本。它与丽尼的《前夜》全译本之间有那些关联之处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翻译家丽尼所译的《前夜》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名著译丛中的经典,一版再版,早已在读者心目中定格,这一点毫无疑义。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视屠格涅夫为巨匠,为大师;视丽尼为先辈,为师长。这本小册子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给自己布置的一个作业,一道练习题。我把它打印出来,也只是记录一下我学习的历程,属自娱自乐的性质,登不上大雅之堂。只所以不揣粗浅,冒昧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心中的主旨还是想宣传一下屠格涅夫,顺便也宣传一下丽尼。有了这个前题,才敢作以下的比较:全译本《前夜》好比是一株自然生长的盆景,枝繁叶茂,浓浓郁郁。删节本《前夜》则好比是人工修剪过的盆景,主干明确,脉络清晰,旁枝削去,主花突出。让赏花者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地看到这是一盆什么样的花。 《前夜》全译本共有35章,13万字。而删节本的篇幅仅余8万多字,占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二,全部保留的有13章(即第1,4,6,10,14,17,21,23,24,25,26,27,28,32等章),全部删去的有7章(即第5,7,8,9,15,20,29等章),其余15个章节中有部分段落的文字被删去。删节本的特点是以女主人公叶琳娜为中心,凡与她有关的文字、章节尽量保留,凡与她无关或关系较小的文字与章节则尽行删去。 其次要说明的是:丽尼所译的《前夜》是根椐英文译本转译的,这本小册子则是根椐商务印书馆在1964年出版的俄语简易读物《 Hakaнyнe 前夜》的俄文本直接翻译的。俄文本的删节及注释工作是由资深学者和翻译家孟昭庚、李钧学二位教授完成的。笔者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大量参照了注释者的意见,而在定稿的过程中则参照丽尼的译文进行了修改。尽管如此,两种译文还是有许许多多撞车的地方。例如,第一章第一节“платок”这个单词,丽尼译为“围巾”,我译为“领带”,我不认为是丽尼误译了,很可能是英译俄时就译误了,况且,生搬硬套的话,把“платок”译为 “围巾”也不算错。凡是两种译文相左的地方,我也不认为是谁是谁非,只能说是对原文有不同的理解罢了。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俄语与汉语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语系。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势。就像唐诗宋词谜语典故成语这类国学精粹很难用外文准确表达一样,俄译汉的翻译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屠格涅夫是语言大师,他那诗一般语言,让人如醉如痴。例如第一章中苏宾所发的一段议论:“Ах,Андрей,Андрей,прекрасно это сонце , этонебо,всё,всё вокруг нас прекрасно (译文:…哎呀,安德列,安德列,你看多么美呀!这天空,这太阳,这一切,我们周围的这一切是多么美呀!…)”短短的一段原文中,用了三个原音字母“А”,用了两个感叹词“прекрасно”, 用了两个指示代词“это”, 用了两个副词“всё”,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句押韵,既流畅,又生动,就像唱歌一样,把艺术家苏宾的形像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真正是有声有色,如看立体电影。可是译成汉语,无论怎么努力,总是表达不出原俄文的神韵。即便是丽尼,对此也同样无能为力。 阅读是一项有益的休闲,假如你能通过这本小册子,对屠格涅夫有一点了解,进而产生了阅读《前夜》全文或他其他作品的兴趣,那我就表示感谢了。假如这本小册子让你有上当的感觉,那一定是我的错,与屠格涅夫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