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评论

徜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读《澽水往事》

2017/5/22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2503 

 徜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读《澽水往事》

                刘景光

     受文荟先生《澽水流域的图腾》一文的导引,我觅得《澽水往事》(以下简称《澽水》)样书一套,展卷浏览,感触多多!

全书采用章回小说体裁,分上、下两部,共六十五回,46万字。以中心人物程孝勇所在的河湾村程氏家族为主线,记叙了澽水河两岸二十世纪上半叶风云变幻、荡气回肠的重大事件与风土人情,堪称了解韩城现代史的一部简易通俗读物。

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艺术形象不能等同历史人物。下面就我感触较深的几点看法与文荟先生共同商榷。

一、小说的结尾点明主题

小说结尾,有这么两句话:“我们这些喝着澽河水的不肖子孙,血管里奔流的已没了父辈们桀骜不驯的高贵血统”,眼看就要读完了,突然眼前一亮:这不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么?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给人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什么,就是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略举数例:还是娃娃的程孝勇竟敢大闹族长寿宴,掀翻席桌(第二回);段老二匪兵来攻,孝勇、三棱子、碎球一帮楞头青,纷纷操起家伙什,嗷嗷叫着往寨子城外冲(第十回);孙圣文执掌韩地县,一月不到,就给韩地百姓加了七八样税,卜曹奎带头交农,表示不再种地,拒绝纳粮。孙圣文使阴手杀害了卜曹奎,卜大又雇冯四刺杀了孙圣文(第二十回,二十一回)。这不是简单的私人恩仇,冤冤相报,这反映了韩地民众骨子里对恶腐势力的反叛斗争精神。

段老二匪兵占领韩地,祸患乡里,激起民众组成红枪会反抗,以解文泉为首,一度打得段老二险些丢了性命,大快人心(第三十二回)。如果说,上部所表现的农民自发反抗,还属于小农意识,充其量也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那么,在下部里,则有共产党领导介入,与国家民族命运相关联,注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这样,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性格问题,而是有了丰富的内涵,从而提高了作品的品位。诸如,八路军芝川东渡黄河抗日,小园、黑老张毅然参军,奔赴前线;杨彩萍、安欣母女奔赴延安,是韩地大批爱国青年,彼时向往革命的缩影。

  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游走

读《澽水》,犹如读意识流小说。作者一会儿把读者带到过去,如慈禧西逃(第三回)、明伦堂办女校(第十四回)、黄河滩争地(第二十五回)、种洋烟葫芦(第二十八回)、十八年年馑(第三十三回)、虎烈拉瘟疫(第四十二回)、西安事变(第五十一回)、龙门山中条山抗战(第五十六回~第五十九回)、解放韩城(第六十四回)等;一会儿又把读者带到现实中,如徐一刀劁猪(第一回)、豌豆花丛眠(第六回)、三棱子占荷花(第十二回)、婆媳失和(第三十六回)、叔嫂之间(第三十九回)、妯娌之间、王翠娥守寡(第四十五回)等,大至国家大事,小至生活场景。写大事件,能交代出时代背景,廖廖几笔,便勾画出轮廓;写柴米油盐、婚丧嫁娶,百姓的喜怒哀乐,丝丝入扣。放能放得开,收能收得拢,确实不易。国民党高级将领关中豪杰杨玖娃子,既是历史人物,也是艺术形象。他本人曾在1926年坚守西安八个月,解围后表达自己的心情说:“功满三秦,怨满三秦”。小说第十九回“杨九娃兵溃飞虹原”,第四十八回“司马坡下修芝阳桥”,虽然着墨不多,却较好地把握住了分寸,把杨玖娃子从刀客起家,逐步走上爱国将领之路的过程艺术地表现了出来,难能可贵。韩城教育先贤樊厚甫先生,书中取谐音化名樊后福,他醉心教育事业,爱护学生,一身正气,刚直不阿。手中无权的一介书生,竟敢断然拒绝县长的宴请,不给面子(第*回),让人击节赞叹。写到河湾村的人事交错、爱恨情仇、阴差阳错、闲言碎语,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除了主角、主线人物的设计刻画之外,书中许许多多次要人物的描写,由于作者大量搜集了丰富的史料,将韩城众多头面人物的逸闻趣事巧妙地嵌入书中,既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更具可读性,让读者过目难忘。如程仲昭归里、鱼存之伏击野狸子、贾乐天办新学、杨一鹤做官、高士龙舍子取义、张子超鼓吹革命、王捷三百试恒冠、师秋朗母女上延安等等,作者又能举重若轻,只用点龙画睛几笔,便可交代清楚,功力不凡。

三、谁是阿克西妮亚?

     我读书有个习惯,总喜欢把一本书与另一本书比较,读《澽水》,就联想到顿河,《静静的顿河》中,有男主人公哥萨克骑兵军官葛利高里,在《澽水》中,有程孝勇、程五闷以及碎球三棱子等一帮河湾村人物可充数;《静静的顿河》中,有风情万种的阿克西妮亚,那末,在《澽水》中,有那个女性可担此大纲呢?严格地说,读完上下两部,还难以寻觅到堪与阿克西妮亚匹敌的女主角。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书中塑造的几个女性形象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王婉豆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柔韧、坚强的母亲形象。她当童养媳,虽然终日以泪洗面,却尽量不惹公公婆婆生气,哄颂小孩子般的丈夫;十年时间,一连生了五个光葫芦闷娃,媳妇熬成婆了,她对子孙晚辈倍加呵护。卜荷花,这位貌若天仙女人堆里的极品,各色男人都对她垂涎三尺:土匪段老二的狗头军师阴阳脸因对她图谋不轨,死于非命;前清秀才程书鹏因对她魂牵梦绕,为情而殇。她一生命运却也悲惨,她的第一任丈夫不知护花,并不称心,偏又早殁。年轻轻守寡,处境极为尴尬:说媒拉纤的你来他往,有愿意娶的,也有愿意上门入赘的,全都未成正果。儿时玩伴青年才俊解文泉对她有意,怎奈老母不允;书呆子书鹏对她有情,却摆不脱家庭的牢笼。结果被三棱子强行霸占,还常常受到瞎眼公公的骚扰...其他几位女性,虽着墨不多,却个个性格显明,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例如:王碧云王碧月的淑女形象,胡大凤胡小凤的受人欺凌,赛翼德宁彩莲舞枪弄棒,杨彩萍岳雅曼引领潮流,黑猪领回的疯婆娘犹如白毛女再现,碎球老妈是一位标准的农村老太婆。

 

四、非遗元素的密集展示(作品的语言特色)

  《澽水》是地域特色明显的小说,其突出特点就是韩城人用韩城话讲韩城故事。书中大量运用与植入了方言、歇后语、俗语、民间故事、秧歌艺人、社火段子,连作者的行文也摆脱了学生腔,吸纳融合了生动的口语,甚至直接将叙述文字编成秧歌段子,可见受影响之深。

  韩城市是非遗大市,各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逾百种之多。韩城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农耕文化,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2008韩城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韩城独特的区域位置、特有的地域风俗、悠久的历史文化使这块圣土上形成了独特的韩城方言,如今韩城方言也已作为古语遗存受到保护,并已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阅读《澽水》,便是享受非遗元素的大餐。牺惶、紧让、麻利、龟糟、泼烦、闪岔、品麻、糟贱、黑麻咕咚、噗噗蹋蹋、圪里山倒、调盐加醋......这些外人未必能懂的土语——有些字符怕是作者第一次首创——我们韩城人读来,深解其中味。民间俗语、歇后语的运用也是一大特色:“应要老虎豹子,不要棉花套子”、“光景过成日月”、“当裤子,卖婆娘”、“驴死了架子不倒”、“死要面子活受罪”、“卖*鬼婊子不要脸”、“蛤蟆笑话鳖趴匍”......读着这些句子,让人忍俊不禁。《澽水》中有如此密集的非遗元素展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澽水》可以算得上宣传非遗、保护非遗的文学作品。

除了秧歌与方言,作者广征博引,在书中插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名人逸事、民间传说、经典段子,初次读到的读者可以获得知识,熟悉韩城文史的读者似乎觅到知音,限于篇幅,恕不赘述了。

 

 

五、失误与遗憾

赏析《澽水》,有一个感觉,就是“奇”的感觉。情节安排,人物特征,伊人趣事,有如观桂林山水:平地兀起孤峰。例如:徐一刀不谙鸳鸯谱,错把媳妇当娘亲——奇。白胡子老汉把开裆裤娃喊九叔——奇(第一回)。贾若山仙逝地震——奇(第二十五回)。碎球性格——奇。作者广采民间传闻,用得好是奇哉妙哉。如写谎张三,引入了智星史阙疑故事;写张二两,引入了秧歌艺人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刻画冯志高天生爱说笑(第四十四回),写冯志高大摇大摆伸手抓住骑驴俏媳妇的三寸金莲,嘴里喊着“谁说这马蹬是铁的,明明就是铜的”一段文字,巧妙地勾绘出冯与韩地才子樊后福、苏资江三人之间的打闹嬉笑场面,外地人一读,一定会觉得是神来之笔,其实这就是从民间传说中移植过来的。

但是,我不得不指出,也有失误的地方。例如:第三十三回写年馑中的王碧月在回家路上吟诵《闻讯诗》、《覆丧诗》、《送寒衣诗》怀念解文泉,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失误,至少是不贴切的。因为这三首都是解喜欢的诗,是有一定名气的。解欢喜是上了市志的,作者归属既已明确,就不敢随便乱扣帽子。其次,解文泉是红枪会首领,解喜欢的丈夫是经商的农人;而王碧月的身份是女教师,且在嫁解文泉之前已经历了两次婚姻,解喜欢则是少寡未亡人,是贞妇烈女。双方境遇差异甚大,这样信手拈来套用,不论对历史人物还是对书中的艺术形象,都是不够尊重的。真的要用,也需经过一点艺术手法作改造处理。

类似的遗憾还有,写到第四十四回,李育高、樊后福组织县中师生春游禹门口一节文字,本来立意也很好,写和平环境为后面的龙门山恶战作铺垫,引入古典诗词侧面衬托县中师生的才华及韩地县的文史渊源。书中列举了唐人周芸的七绝,宋人司马光的五律,明代韩城知县苏进的八句四言及才子梁元的七律等诸多咏颂龙门的名句,可是作者突然来了这么一句:“到了吉同均手里,却改‘鲤’为令,念了首今人程聚鹏的:“鲤鱼龙腾妙化工,泱泱亦有大王风。画龙唯恐龙飞去,龙自神奇虎自雄。”令人小有不解。因为这是程仲昭的诗,而且就刻写在本回前面文中叙述的西禹庙画虎墙上。为什么要将历史人物换成书中角色程聚鹏呢?给我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顺便说一句,击鼓传花这个情节,已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绝了。李白到黄鹤楼感叹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曹公占了先机,后面人再续用,就有东施效颦之嫌了。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