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我的“书”

2017/6/20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356 

 

我的“书”

        喜欢文字,写点小文,是多年来的一个习惯。诗歌,散文,小说,五花八门,看到的,听到的,经过的……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都成了自己笔下的感慨。吉春老师有一天说可以出一本选集,并且快速提了书名,写了序,这个着实让我有些惊讶。不过还是顺水推舟,也算是对自己文字的一个总结吧。于是打了样稿,进行校对,一遍两遍三遍四遍五遍……我真的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头晕眼花,眼花缭乱,实在受不了,扔掉书稿:管它那,错了就错啦,就这样啦。最后,还是放心不下,交给了出版部老师最后把关。于是,书是出来了,但我还是不敢打开!

 

 我害怕看到错别字。记得写稿子的时候,工作之余,台灯之下,手中的笔,只是跟着自己的思绪,信马由缰,笔下流出来的,是自己真挚舒畅的文字,一格一格,跃然在纸上,发自内心的,那可真叫一个快乐的“爬格子”,在同事去玩牌,去学跳交际舞的时候。嘿嘿,真的,还是需要费一些精力的,从脑海中间,选择文字的正确与错误,词语的恰当不恰当,桌子旁边的字典,是最亲的伙伴!

 后来,有了电脑,于是,敲击键盘,方便的很,于是,除了即兴写一些东西外,会把以前的文章,敲在上面。电脑可真是好东西,一敲一溜串的文字出来,省得懂脑筋,省得查字典,只是没有太注意错别字的产生。等到了三十九首诗歌三十六篇散文还有二百多页的小说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真的傻眼啦……

 老师说,允许有错别字的万分率;还有老师说,除过《毛泽东选集》没有任何错误而外,其它书,就不用说啦。但是,我还是千遍万遍的告诉自己,以后每每写一篇文章,必须进行彻底的校对,包括让别人给自己找错误,而后再入集。

 我害怕流眼泪。感情,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感情的文章,觉得是无病呻吟。小区门卫叔叔是第一个看我书的,他一看见我就说:“给你两个字,真实;给你一个字,好!”而我反而不敢打开!如果打开,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很清晰的出现在我的眼前,还有以前的坎坷艰难的经历。想到这些,我会不停的流泪。

 现在我真的不敢回忆过去,我害怕自己不停的哭泣。于是想起以前看小说的时候,自己跟着小说中的人物不停的哭泣,记忆最深的是《穆斯林的葬礼》,从头到尾,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真善美”是我文章的最重要的思想。我的家人,我的同学,我的同事,我的老师,我的城市,我的村庄,我的生活……当然,丑陋的东西也有,就像《希望》,就像《脸与皮》,可它最终会被正义所代替,因为,正能量,才是社会的主流,才是文化的主流!

 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题目是《作家的蜕变,文学的死亡》,文中开头提到:“资本和权力对文学构成了双重挤压,在所谓的文坛上奔忙着一些作家,混作家,缺少才华的作家……他们依靠搞人际关系乃至进行资本和权利的运作,完全把文学变成了一种瓜分社会资源谋取名利的手段。”文中还说“如果你们不写这些垃圾,至少还有最优秀的作家们的作品几千年在那里作为标杆——但你们这些糟糠的文字,一但用纸质产品的方式进去图书馆,占据了公共空间。那么文学的过去和未来,就都被你们给败坏了。”

 “我不敢触及文学,我只是对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多算是一个文字爱好者,至于自己的“书”,只是对自己生活的总结罢啦。我想,像我这样的文字爱好者,不计其数,我们这些人出的“书”,可能是上不到什么图书馆、什么书架上的,但是绝对不会败坏什么什么的!

 不久前和一位老师闲聊过“出书”这件事,他说:“要是自己的作品得不到社会的承认,那还出什么书!”我很敬佩这位老师对文学的这种执着,但是图书馆那么多有名的没有名的作家的作品,我们自己一年能买几本?他们被社会承认了吗?那什么又是被社会承认?

 我很欣赏我儿子的话:“花上几千块钱,安慰安慰自己,也算是自己在消遣吧!”
 很喜欢海口诗人乐冰这句“唯有天地正气成就诗人”。因为优秀的诗歌之所以震撼人的心灵,主要还在于这些作品与生活保持“同步”,真诚反映了生活,而不是玩弄所谓的“文字技巧”,也不是凌驾于道德之外的“花言巧语”,更不是凭借权利和资本哗众取宠。我想,小说,散文,也应如此。

书,是神圣的。也许,我是一个没有大的理想抱负的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只是抱着对文字的这点爱好,只想用心笔,留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