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评论

读《阳光赞歌》 赞阳光老人

2017/11/28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2160 

 

读《阳光赞歌》,赞阳光老人

 

 

《阳光赞歌》是冯学忠老师的一本文集。

 87岁的高龄,不知老之将至,冯老师以以积极的心态,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择精选要,结集出版,全书分为四个篇章,约20万字。读之让人感动,让我汗颜;冯老师的这本文集,。是对党、对当今盛世的赞歌!她像一道和熙的阳光,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我为冯老师点赞!


                      共和国不会忘记


 《阳光赞歌》的封面图案,是一枚《共和国创立者》纪念章,纪念章底层为红色,其余以灿灿金色为主,上方文字为“献给共和国创立者”,图案以天安门为主体,天安门上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下方是国庆纪年“1949-1999”。这是庆祝建国50周年时政府颁发给革命老干部的。冯学忠老师是享受这崇高荣誉的老人之一。物以稀为贵,随着时光的流逝,有资格佩戴《共和国创立者》纪念章的先辈们大多已陆陆续续离开人世,甚或淡出了世人的视野。现睹物思人,心绪难平。打开文集,首篇之回忆文字“延大分校在韩城”,把我们带进了建国前后的岁月。1948年初,韩城解放,延大在韩城招生,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我”投身革命,领到一身延安干部服装,上书“延大洛川分校”六字。回到家里,母亲高兴地说:“妈把我娃交给八路军了”。作者以惊人的记忆力,翔实地记叙了当年的众多人物和事件,特别是延大分校与韩城人民的鱼水关系,例如:当时的县委书记孙昶和知名人士苏资琛、商会会长王鹤亭等地方领导与延大互相支援,共同为解放全中国的革命目标操劳,这是珍贵的史料。“我”作为延大文工团的一员,在韩原大地,频繁演出,读到这些文字,倍感亲切。

 这篇文章,成稿于1999年,曾在当年的《龙门》刊物上发表,今年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韩城日报》副刊上又发表了本文的简约版。捧书在手,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为什么?正是因为有众多共和国创立者的功勋,我们才能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试看今日之世界:伊拉克连年战火,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波黑战争,东欧民众遭殃;斜利亚内战,中东难民流离失所;世界各地频频遭受恐怖袭击,无不与黑暗势力有关……我们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就是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因为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所以,共和国不会忘记创立者,我们理应为这些健在的老人点赞!

                           时代的印记


 《阳光赞歌》是一本以诗文为主要内容的书,但我初读之后,第一感却是非常厚重,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有“延大分校在韩城”、“八年抗战岁月中的韩原纪事”、“党丕经先生事略”、“从敌伪乡长到人民政协常务委员”等翔实、内容丰富的珍贵史料记录自不待说,即就是像作者在1958年蒙冤,亲身所受“内定中右”四字错案,也让人感受到沉重的时代脉博,以及改革开放后沐浴的春风。作者以负责任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在这里,我想说一说“回忆长安社教”这篇文章。作者参加长安社教是1964年8月至1965年5月底的事。当时规模很大,一个50万人的长安县,社教干部达5万人,韩城约有200干部参加。应该说这不只是长安县的事,这是整个大西北乃至全中国的重大事件。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阅读此文,心灵仍然受到强烈震憾。因为书中再现了许许多多真实具体的细节,展示出农村社教运动的社会背景与核心事件,等于给所有参与的人员:工作队队员、广大农民群众,农村基层干部,都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政治课。虽然此后不久即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社教运动本身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恰巧,我也有类似的经历。1964年秋冬之际,我作为兰州大学的一名在校学生,被抽调参加甘肃省榆中县社教工作团,所执行的政策、工作的进程、遵守的纪律等与长安社教如出一辙。学习的文件中常有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同志的讲话与插话,连我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也同冯学忠老师一样,是管材料。记得在最后总结阶段,因为材料催得急,我有两个通宵都没合眼,赶写整理书面文件。所以读这篇文字,仿佛把我带回当年参加社教的岁月。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是农村的贫穷。冯老师所在的大峪公社太平村离省城60里远,穷困;我当时所在的甘草店公社碱水岔大队,离兰州也不算远,更贫穷。穷到什么程度——穷到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不少家庭有饿死人的惨象发生!我和冯老师的不同处在于:当时冯老师已经是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是工作队中的主要成员;我还是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对于我来说,主要是参加社会实践,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愉中社教是我生命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页,我将永远珍藏在心中。

满腹经纶的学者  诲人不倦的导师


 《阳光赞歌》是一本耐读的书,冯学忠老师是一位充满阳光的人。

 《阳光赞歌》是冯学忠老师一生的心血结晶。书中文体多样,异采纷呈,引经据典,妙语迭出。很多的章节能引发读者反复思考,细细品味。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冯老师就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象山中学高秋62级共有八个班,排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我在戊班,冯老师担任庚班班主任。戊己庚辛四个班的教室座落在象中中部的第二平台前沿,东西一线,我们戊班的教室位于最西端。每每在上午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和同伴们还在教室门前嬉笑打闹,冯老师就早早地站到了庚班教室的门口,手持教案教鞭,静静地等待着上课的铃声。这时我心里就产生出一种冲动:“若能听一听冯老师的讲课,那该有多好啊!”

 这一愿望一拖就是三十五年。到了1997年,我从外地调回韩城矿务局上班,工作相对轻松,便自费订了一份《韩城报》阅读,打发时间。在某天的新来报纸上,一眼就看到了“引诗评报话衷肠”这篇征文,急不可耐地一气读完,感触很深,获知多多,堪称名篇。难怪编辑部加按语说:“‘我与《韩城报》征文’行将临限鸣金……借用这篇高屋建瓴的华章来绾结这次征文……”这次征文活动,我也凑了个热闹,第一次使用“禹小风”的笔名试投了一篇“裁云镂月话市报”的小豆腐块,幸运地被编者采纳。由于这一机缘,我才有机会与冯老师面对面坐在一起。记得当时参加座谈的获奖作者约有20人左右,内中有象中高62级的史鉴和倪继贤两位同学,年长者有高健先生与薛谓三先生等。韩城报社社长贺西城先生很有领导才能,他与报社的大编辑们都没有多说什么,主要是各位投稿者畅所欲言。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发言都很简短,我因是一个新手,一言未发,倾心聆听。冯老师的文章是特别奖,是对征文活动的总结评述。故冯老师讲的内容最丰富,最多彩,相当开了个专题讲座,冯老师事实上成了当天会议的主角。

 随着退休之后生活的悠闲,我渐次接触到本地的一些文友。叙谈中往往就说到冯老师,一有疑问或难点之处,顺口的一句话就是:“问一下冯老师”。为什么不是去查《辞源》、《辞海》,而是去问冯老师呢?因为冯老师就是一本活字典。冯老师的解答往往举一反三,能讲出许多辞书上查不到的知识。而且总是百问不厌,热情有加,真正是诲人不倦的导师。

 最后,引用《阳光赞歌》中所刊范敬宜先生的一首诗来结束这篇学习心得:

          一入兰台日月长,丝丝绿鬓转苍苍;

          尽抛心力终无悔,乐在神州飘书香。

          华章一卷记苍桑,半是欢欣半忧伤;

          莫道老来甘寂寞,长安争说著书郎。

 顺便说一句,我读到这首名诗时,对“绿鬓”一词不甚明了,就直接向冯老师讨教。果然,冯老师耐心地给我讲了“绿鬓”就是“乌黑发亮的头发”,并详细解说了“绿鬓”及“兰台”的许多典故,使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加深了一层。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