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农具·镰刀程

2018/6/5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126 

 

农具·镰刀

程根强

     镰刀,是轻巧而又锋利的农具。

镰刀轻巧到每个孩子都拿得起来,哪怕你只有四五岁,甚至更小一些,比如两三岁,拿起一把镰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像犁、耙、锨、锄等农具,不到一定的年龄,你是拿不起来的。然而,拿得起来是一回事,家长让不让孩子早早拿起镰刀是另一回事,因为在所有的农具中,镰刀又是最锋利最危险的。它锋利的刀刃在太阳下闪着迷人的光芒,要是让它舔着了,多半会付出流血的代价。

其实,镰刀有两种样子的,一种主要是收割麦子用的,它的把是弯形的,像被拉长的字母“S”,较长,刀身比较薄,刀刃更为锋利;一种主要是割草用的,它的把是直的,稍短,刀身比较厚实。铁与木的组合是绝大部分农具最基本的结构方式,镰刀也不例外。镰刀的刀头是铁打的,刀把是木制的,割麦的镰刀,刀头靠铆钉铆在刀把上;如果是割草的镰刀,那么在打制刀头时,会在一端打出一个套,刀把套在这个套里,用力在地上撴几下,两部分就牢牢固定在一起了。

 要让镰刀变得锋利,就得磨刀。磨刀是个技术活,在农村,磨刀的把式是很受人尊敬的,磨刀人也引以为豪。有时,我们家正在磨刀,走来一个串门的磨刀的把式,我们赶紧敬一根烟,把镰刀交给他。他也当仁不让,把烟夹在耳朵上,拿起镰刀,先对着太阳,观察一下刀刃,再撩点水在磨刀石上,这才磨起刀来。刀面和磨刀石磨擦时发出嚓嚓的声音,有时急,有时缓,有时短促,有时悠长,真是一首动听的乐曲。刀的一面磨几下他就会换另一面,这样反复两三个来回,他把刀拿起来,用大拇指垂直方向在刀刃上轻轻滑过,如果发出的是咝咝的脆响,说明刀已经磨好。我总是对那种试刀的声音非常迷恋,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一次又一次用大拇指在刀刃上轻轻滑过。那是手和刀的亲密接触,是人与农具的激情合奏。

如果谁家的孩子多,农活多,家长也许不会介意孩子什么时候去拿镰刀。农家的孩子,总要和各种各样的农具打交道,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做的事情,破皮流血在所难免,没有什么好回避的。但是也有这样的家庭,孩子少,比如只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在农村叫“欠欠娃”,他们的家长总会有些顾虑,不想孩子过早拿起镰刀。我们家就我一个男孩,我是什么时候拿起镰刀的,已经记不清了,我也不可能去问我的父母了,他们都已离开人世,长眠于那片他们劳作了一辈子的土地。我们的一些记忆,随着亲人的离去会变得模糊不清。但我有这样的印象,我比村里同龄的孩 子干农活要晚些,拿镰刀肯定也晚些。直到现在,我对乡村的热爱还是更多停留在口头上,有些农活,比如犁地、扬场,始终没有学会。

但我毕竟也拿起了镰刀,加入到劳动的行列,我想,那一刻我一定是非常自豪的。只有劳动,会让我们变得有劲,让我们的身体皮实起来,让我们在乡村得到别人的夸奖。

那时,每每下午放学之后或放暑假之后,我们总要拿起镰刀去为生产队割草,好换点工分。有时是三五成群,有时是独自一人,在沟渠边、在田野间、在高高的山坡上、在宽阔的河道里,有草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身影。骡马驴牛在地里劳动,我们这些孩子就是他们的腿和蹄,代替他们来到草丛间,而镰刀就是他们的嘴与齿,那些鲜美的野草在镰刀之下与土地告别,经由我们背到饲养室,最终成为骡马驴牛的粮食。割草几乎是我们作为孩子能为队里做的唯一的活儿,是最直接地以工分的形式体现我们劳动价值的方式,也为我们赢得了在劳动面前和大人平等的地位,所以割草虽然十分辛苦,我们却总是乐此不疲。

镰刀是与收获紧密联系的农具。无论是割草还是割麦,体验的都是收获的快乐。我们这里,把收获季节叫收割季节,相比收获,收割不仅更为形象,而且它特别强调了劳动的过程,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一阵镰刀的飞舞过后,一片金黄的麦子静静地躺在田野里。这时,割麦人直起腰来,一手握着镰刀,一手抹一把汗水,看一看满眼的金黄,眉梢心底都是喜悦。

我们这些孩子,很少没有被镰刀割伤过的。当不小心被镰刀划伤,鲜血瞬间流出,疼痛成为一种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的体验。我的手上,腿上都有镰刀割出来的口子,直到现在,两处伤口留下的疤痕还清晰可见。这些疤痕,是镰刀留给我们的深刻记忆,与生命同在。被镰刀割伤自然是在田间,在劳动中,我们处理伤口的办法是,在流血处撒一点绵绵土,用手指压一会。如果伤口深一些,也会在衣服上撕下一点布条,扎住伤口。绵绵土舔舐伤口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柔软、细腻、温暖、亲切,就像母亲手指抚摸过那样舒服。
多年以前,我写过一首诗:
举起镰刀
已无麦子可收
落下镰刀
和乡村的联系
便被斩断了
在乡村之外
我漂泊了多年
关于乡村的记忆
已日益模糊
只是这把镰刀
还握在手里
常常在不经意间
割痛自己
想起镰刀,就知道,其实我们和乡村的联系永远也割不断。

上一篇:七一感怀
下一篇: 杜鹏程与灵官峡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