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评论

明、清县志尊白居易为韩城乡贤缘由浅探

2015/11/12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3771 

 明、清县志尊白居易为韩城乡贤缘由浅探

       -----白居易韩城白田村人才是真正的历史亊实

韩城市白居易文化研究会筹备组    高中科

五代人刘佝《旧唐书》:“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子、孙、曾孙、玄孙、來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初,建立功于高齐,赐田于韩城,子孙家焉,遂移籍同州。至温,徙于下邽,今为(华州)下邽人。”据此,语文课本:“白居易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人。”据此.1984年《韩城市志》把白居易韩城乡贤删除。

那么,旧县志尊白韩城乡贤真的错了?这正是我们数年來探究的课题。

 一、旧县志据《新唐书》和白居易《泛渭赋序》而言白居易韩城人,“又徙下邽”。

 现存最早的明万历张士佩《韩城县志》尊白居易为韩城乡贤,此后四部旧县志均持明张志观奌。明张志卷之五《白居易传》一字不差地引用了宋欧阳修《新唐书·白居易传》下面这段话:“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邽。父季庚为彭城令。”

新、旧唐书都是同级别的国史,一说白居易曾祖白温从同州韩城县徙下邽;一说白温曾孙白居易从韩城徙下邽。二者牴牾,孰是孰非?

顾学况、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4页注:据白居易《泛渭赋并序》说:“明年春,予为校书郎,始徙家秦中,卜居渭上。”该《诗选·白居易年谱简编》:“唐贞元二十年,白居易三十三岁,时为校书郎。二月在洛阳,本年春,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韩城距长安约四百里)。”

白居易二十三岁时,父季庚殁于襄阳官舍, 他兄弟四人把父亲临时寄葬于襄阳县东津乡南原后,寓居其父曾为官彭城令时的“符离寓所”(距长安约两千里)。贞元十九年,白作了校勘国家典籍的官员,遂占卜筹划搬迁事宜.次年春,徙家定居于下邽县义津乡津贤里金氏村(白曾祖白温徙居地为下邽县义津乡下邑里“白氏老屋”)。长安新昌里有白居易寓居的官宅。

这样看来,明县志据<新唐书>和白所言尊白韩城乡贤符合历史亊实,令人信服。乀

明万历年间的韩城芝川镇人张士佩,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告老还乡后兴修陶渠堰水利,重修司马迁祠。他写的《涺滨记·汉太史公世系碑》对山西河津妄争司马迁为其乡人予以驳正。他主持韩城饱学之士编纂的《韩城县志》,是韩城史学的奠基之作. 今天 韩城市和其相邻的郃阳县白姓村庄与白姓人很多,他们世代相传白居易是韩城人。 可以想见, 当时参与编修县志的白姓成员、白氏族长所提供的《白氏家谱》、韩城白氏始祖建“赐田韓城白氏陵园物证, 以及《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一之《泛渭赋并序》、卷二十九之《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襄州别驾白府君事状》(两资料见后)等文献, 让修县志的张尚书他们认识到,《旧唐书》言白居易太原人和下邽人皆不实。于是便以晚出的<唐书>所言为据, 把白居易与司马迁等六人同尊韩城乡贤并分别为之立传。

清乾隆傅应奎《韩城县志》(前人)《重修白公祠碑记》“乡先生没而祀与社宜也。白太傅,太原人也,徙于下邽。而韩祠之,何哉?或曰公之先,赐田与韩,子孙家焉。或曰前令君梦有征也,故祠之,余俱不深考。盖尝驱车过之,而瞻于其间,背负崇岗,长湲回抱,树影参差,鸟语啁啾而上下辄低回。久之,谓:此真贤人君子之所乐,而仙灵必于是乎寄意矣……公风雅澹正人也,或者其栖神驻鹤于斯乡,而大庇我民乎!则韩之祠公,不徒然已。”按:“乐天先世赐田于韩,子孙家焉,载在唐史(《新唐书》),是以前 () 志据之以立(白居易)传。今此碑文不据史而据梦,何也?笔墨过快,未免有疏。”

这位撰写《重修白公祠碑记》的“前人,因其只知《旧唐书》, 不知<新唐书>,故而对白居易“韩祠之” 不以为然,便这么不着边际地乱说一通了亊。而写“按”语的傅应奎这位“前人”, 因他自已“笔墨过快”, 疏略了《新唐书》是唐史, <旧唐书>也是唐史,致使今人在编修《韩城市志》时,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二、因“卜归(韩城白氏祖茔)不便”,白居易把居官客死他乡的祖、父两代亲人灵柩,改葬于他自己的徙居地“下邽县义津乡”。

白居易为祖父写旳《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公讳锽(生五子),字确钟,都官郎中(白温)第六子……殁于长安(居易时两岁),春秋六十有八,以其年权殡厝于下邽县下邑里(厝:停棺待葬或浅埋以待安葬)。夫人河东薛氏……殁于新郑县私第……以其年权窆

(权窆:用土坯将灵柩临时封裹或浅埋以待正式安葬)于新郑县临洧里……”

白居易为父写的《襄州别驾白府君事状》:“公讳季庚,字子申,巩县府君之长子……终于襄阳馆舍,享年六十六岁。以其年权窆襄阳县东津乡南原。至元和六年十月八日, 嗣子居易­等迁护于下邽县义津乡北原……初,高祖(白建)有功于北齐,赠司空,诏赐庄、宅各一区,在同州韩城县,至今存焉。故自司空而下,都官郎中而上,皆葬韩城(注:建生士通,利州都督;士通生志善,尚衣奉御;志善生温,都官郎中。这四代人也可能是官死他乡之后归葬韩城)。今卜归不便,遂改卜巩县府君及襄州别驾府君两莹于下邽县义津乡北原。其两茔同兆域而异封树,盖从时宜,且叶吉也(注:扶运两辈四棺归葬山高路远的韓城原籍实在不易。经过卜卦,认为把先人改葬于下邽合吋宜,对后代吉祥),谨状。”

白居易生于祖父为官时的河南新郑县,他四十岁时,母陈氏“殁于长安宣平里第”。他借葬母之机,把本应归葬韩城白氏祖茔的两代亲人灵柩,搬运到其客居地下邽一并安葬(注:客居;离开祖籍原籍徙家定居异地的父子两代人为客居,其孙辈才可称徙居地人)

这样看来,“赐田韩城,子孙家焉. 世代为官 白建韩城后裔,直到其仍孙白居易, 应该都是出生于异地,当官寓居或客居于异地,甚或当官客死于异地的韩城人。

三、《旧唐书》:白居易“太原人”失实。

白氏始祖为楚芈公子胜,封于河南息县,因治白邑有功尊为白公胜。白公胜的儿子投奔秦国为将,陕西眉县人白起即其后裔。秦始皇封白起子白仲于太原。后裔白邕为太原太守. 白建“有功赐田韩城,子孙家焉.” 白建封葬韓城到其仍孙白居易徙家下邽,白氏家族在韩城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因太原白氏为望族,在唐代士族门阀观念依然流行的情况下,白居易、白敏中自称“太原白居易”,“太原白敏中”,未能免俗,不难理解。但白居易在自拟的《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里就实事求是了:“先生姓白,名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也……乐天无子,以姪孙阿新为之后。”

这样看来,《旧唐书》言白居易太原人就实在太离谱了。我们认为,《新唐书》:白居易“其先盖太原人” 其先太原人” 的说法 准确,它把白氏始祖白公胜而下,白建之父太原人白长命而上,都涵盖了。但由于《旧唐书》白居易太原人先入为主的误导 ,1986年版《辞源》等工具书也以讹传讹言“白居易太原人”。这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四、白居易生于新郑,葬于洛阳。

公元772年农历正月二十日,白居易生于祖父和父亲为官时的河南新郑县东郭宅私笫。白剑《白居易家世考辨》:“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十八年,其故居在洛阳城东南履道里 ……1992年至95, 中国考古研究所根据有关史料及白氏文集的记载, 对白居易故居进行了犬规模的挖掘……经洛阳市有关部门批准, 拟在此地修复白居易故居纪念馆.白居易75岁去世后, 家人从命, 其葬于洛阳龙门东山琵琶峰. 后裔世居洛阳。

这样看来,生于新郑的韩城人白居易,三十三岁徙家下邽,后又徒居洛阳十八年。五、韩城市白居易文化研究会筹备组挖掘调研的白居易韩城人物证。

11984年,1986年韩城苏东乡金盆村相继出土的白温之孙(白钅历之子)白公济、白温曾孙(白公济第四子)白敬宗两墓葬两墓志铭证明:白温籍贯韩城的儿子们(白鏻除外)未与其父同徙下邽,他们把客居下邽的父亲灵柩归葬于韩城白氏祖茔(注:白温曾孙白鏻之孙唐三朝宰相白敏中《墓志铭》:白温第七子、幼子白一族墓地在“义津乡洪义原.”证明:白温徙下邽的白氏老屋田产当为白鏻单独继承居葬, 故白鏻为下邽白氏始祖)。

2 北陈村许昌民在村西原上栽苹果树时发现,清康熙贵州巡抚刘荫枢写的墓志铭碑文:“……公諱永荫许百岗也.籍邑南十里许陈村,其村既唐太傅白乐天之故里也。”因许昌民先生不在家,费了不少事,终于于2012年元月7日在他家见到了这块清康熙四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的墓志铭。笔者又电告市博物馆严磊同志赶来拍照。

3康熙《韩城县志》:“白田村(白建赐田韩城得名,今巍东镇复兴村),在香山下,白乐天先世所居也”。 20111223, 笔者下车后步行十余里到白田村探古:

白田村的白公祠本名复兴寺,嵬东镇人称“寺巨庙”。该村村民张来雨说:我1957-1961年在复兴寺内改建的初小上了四年学。复兴寺座南朝北,正殿“白乐天爷”坐像约八尺,伴像四尊,两旁两小庙各一尊像,都是石雕像。东边盖两层,上为妇女看戏而设,下改做教室,西边两间,听说原为看庙和尚居住,改为男生住校宿舍,西北角为灶房和做饭人住。戏台朝北,石头柱子,很气派。紧靠戏台西边有一间房,为过路官绅喂马用,碑刻很多,我见过两个有三个挂钩的大铁油灯,比尺四锅盖还要大,58年大炼钢铁卖了生铁。有口大铁钟,钟上有铭文,解放前兵荒马乱,当地人把它翻到南边沟埋了。复兴寺文革时被拆毀盖了学校。199293年间承包荒山人李某,把遗址上的碑砖石像,用东方红铲车推到南边沟去了……在村民张建增的带领下,我在遗址上看到两尊没头的石人和一个莲花座,其它皆荡然无存了

4当日傍晚,笔者顺道又采访了当年参编《韩城市志》85岁的杨廷林老师,杨说:旧社会语文课本说白居易太原人,新社会说下邽人。白居易韩城乡贤,一是缺少证据,二是与国家所言不合,三是那时我市苏东乡唐墓碑未出土。为慎重严谨,《韩城市志》不取明县志观点,我不是编《人物志》的。

5康熙《韩城县志》:“白居易祠在县南十里之陈村,明崇祯十一年二月邑令左懋第建。(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庙会。康熙十六年,四十年两次重修。”

左懋第,字次公,又字罗石,山东莱阳人。任韩城知县六年,实施了许多德政,始设龙门大禹庙祭祀,在陈村接官亭 西建了白公祠。因拒不降清被杀,韩民在苏武庙旁建立左公祠,在县城南关建立萝石祠祭祀怀念他

201110月,笔者数次去南陈村北陈村走访,与北陈村陈怀玉老师,找到该村学识渊博的许己卯老先生,许说:“白公祠”又叫“乐天庙”,占地约2.8亩,坐西面东,东临国道,三间门房,供殿内有白居易塑像一尊。四面围墙之內古柏苍劲,有庙地若干亩。一九四二年收集木材修河防工事抗日时,陈村人要拆此庙交差。当时二战区队伍驻扎在这里,认为这是文物古迹不让拆。陈村过去属龙泉乡陈建里第八保,保长叫郭孟林。强拆白公祠时副保长张新民的脚腕子被军队打裂了。

199081岁冯光波《韩城史话·白公祠铺》:陈村大路西侧有一座高大的古典式木牌坊,两面支柱竖立在雕刻图案的大石墩上。牌坊上横额刻着“白公铺”三个隶体字。因此地距县城十华里,乡人俗称“十里铺”,临靠牌坊西侧便是“白公祠”。当年这里曾有祠门、大殿和祠院,今已荡然无存了。

、今人据《旧唐书》而言白居易下邽人或太原人的错误应予纠正。

2012年党康琪先生在<龙门映象>季刊第三期上发表了《“白居易的祖籍是韩城”考》:笔者在2005年《龙门》季刊总第十九期上的《老韩城》中以为,‘韩城人自古就祭祀白居易, 以他为荣, 几套县志都持白是韩城乡贤的说法, 但是, 新编《韩城市志》却沒有将白收录. 我们认为, 这不合事实.’ 严磊2009年初发表在韩城热线上的<白居易与韩城关系考略>以为: 白居易与韩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韩城足以称得上是白的第二祖籍地.’ 此后,张胜发先生撰写的《白居易与韩城》(《龙门》杂志四次拒绝发表)着力在白远祖白建韩城的封地和白在自已写的文章中寻找白和韩城的关系;高中科先生撰写的《白居易是韩城乡贤》(注:笔者在严、张两文的基础上挖掘搜寻证据,于2012<龙门映象>季刊一期、二期上分别发表了《白居易韩城乡贤辨》《就<白居易是韩城乡贤>答疑》,率先系统地论证了明张县志白居易韩城人 观奌。张胜发先生的《白居易是韩城乡贤》也在《龙门》半年刊杂志上发表)。宒者又特意为山东大字历史系毕业的张韩荣提供研究资料,而张先生的《白居易原籍是韩城》确实不同凡响。

2012年清明节,韩城各界人士300余人,在芝川镇陈村白公祠遗址,参加了白选民、高中科出资举办的纪念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大会201345《华商报·百人韩城祭祀伟大诗人白居易》:42上午,各界人士一百多人齐聚韩城市芝川镇陈村白公祠遗址,举行(程中德、高中科等出资的)白居易清明民祭活动。活动上,通过查阅文史,多方考证白居易的出生地、迁徙历程等生平,高中科作出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他总结称,诗神白居易为“韩城人,生新郑,迁下邽,葬洛阳。”西安市兴韩会长苏丁贤表示:有白居易这样的乡贤,是韩城的骄傲.陝西省民间艺朮家协会主席雷达慷慨赠诗:“久已慕白公,方才拜祖茔。韩原杨柳翠,故地麦苗青。步履长安道,聆听渭水声。诗词乐府韵,遥寄洛阳城。”最后,众人一起树立了《白居易是韩城乡贤》、《陈村白公祠遗址简介》宣传牌,洛阳白居易五十一代孙,世界白氏宗亲联谊会长白剑先生发来贺函。                               

 

 

尊敬的韩城市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

誉享世界的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与史圣司马迁一样,永远都是韩城人的骄傲。据白居易《泛渭赋序》、欧阳修《新唐书》和明《韩城县志》推断白居易韩城人,后徙下邽【详见后附资料】。

   近年来,随着白居易及白氏家族文字资料墓葬等文物的相继发现和出土,韩城掀起白居易研究热潮,韩城各界有识之士自发地开展纪念研究白居易文化活动,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研究文章,同时分别于201213年清明节在陈村白公祠遗址举行民祭,《华商报》等媒体作了全程报道,在韩引起轰动,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世界白氏联谊会秘书长、《解放军报》编辑、白居易五十一代孙白剑发来贺电,并邀请韩城白学研究人士及有关领导在2014年清明节参加在举行的参加世界公祭伟大诗人白居易文化活动。

  

 西安市振兴韩城经济文化促进会

                      韩城白居易文化研究会筹委会

                      韩原白居易族人会

                      芝川镇北陈村民委员会

2 0 1 4 3 17

201511月定稿     联系电话13571355684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