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怀念贾艺华同志

2016/4/5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2090 

                                   怀念贾艺华同志

  

又是4月天,虽然韩城大地又是草长花开的季节,但老朋友贾艺华却再也看不到了,他离开这个世界,已快两年的时间了。

白发多时故人少。如今的我,虽已是八十四岁的老人了,但艺华的音容笑貌,我俩交往的点点滴滴,却清晰如昨,不时萦回脑际,浮现眼前,挥之不去。

    1979年开年,我被安排在县文化馆工作馆内十来个人,各司其责。县上主要活动,都由艺华摄影,所以他胖胖的身体上经常挂个照相机,挺神气的。我与他接触不多,听说他原本是学画画的,是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但我却从未见过他画画,也未见过他的画作。又听说他有点霸气,我想,在他的业务范围无非是照相机不借他人使用,洗相室不让他人随便入内等琐碎事情,按理说,这些都是常规,何“霸”之有。其实,是否源于一个“妒”字。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省古建文物专家选了几座韩城境内有安全隐患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元代建筑如老城区的彰耀寺、昝村的禹王庙大殿和薛村的三圣庙等,决定搬迁到司马庙景区。

    这在当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时任文化馆长的高健慧眼识干才,将其交给了贾艺华同志。我是文物专干,自此才和艺华有了接触。想不到这一角色的转换,竟成了艺华人生的一次大蜕变,古建维修工作成了他毕生以身相许,死而后已的事业。

    艺华同志单人独步上“任”,他的“任”,原来是蓬蒿没膝的荒岭,一切都从零开始。那时交通非常不便,他来去司马庙、站在民工开的一辆手扶拖拉机上,不管刮风下雪,一年四季,早上天不明去,晚上天黑回,天天如此。看到他那风尘朴朴的模样和粗糙黝黑的面庞,我在心疼之余更多的是饮佩。

    他首先“招兵买马”,成立韩城古建队,组建了一支技术精湛过硬、责任心极强的工匠团队。一砖砖地拆,一车车地拉,再一砖一瓦、一根木头一根木头地搭建,移旧如旧、修旧如旧,在几座古建筑的搬迁建设中,贾艺华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和管理才能,按工期高效完成了任务,得到了韩城市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特别是省古建专家的赏识和认可,声名大噪,他自己也成为了古建方面的行家里手。之后,他又转战四方,完成了韩城县内、省内的许多重点古建文物的修缮和重建工程。

除省上“钦定”的这几座迁建工程外,艺华同志又开挖了五面窑洞,作为人员住所。并将老城区的一座古建筑迁移到司马庙,作为司马迁祠的大门和门房。他还在庙区东南方,创建了韩城琉璃厂,制作古建筑用琉璃脊獣等构件。他从社会上吸纳了数十名待业知青,从外省、外县请来琉璃、烧窑、脊獣制作等各类技师,对知青进行传帮带,让这批年轻人很快掌握了琉璃脊獣制作工艺技能。韩城琉璃厂的产品,被省内外许多古建场所采用,这在当时全国也是超前的。虽然韩城琉璃厂随着艺华同志的调离(修文庙)最后倒闭了,这些知青也重新失业,各奔东西了,但艺华同志的领导才能、创新精神和敬业风范,却永远留在了我及韩城人民的心中。

艺华同志堪称是个开疆拓土式的人物。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我在渭南地区档案馆十多页征地图纸资料的复印件中,才了解到司马庙原来只是自“高山仰止”以上至墓塚的区区三四亩地范围,司马庙能有后来的规模,都是艺华同志一手操办完成的。试想一下,在那农民全靠种地生活,再无任何收入的年代,要从农民手中划出百十亩土地,贾艺华经历的艰难可想而知。

    艺华同志在司马庙工作吧大概不到两年时间,可是他一个人办了那么多事,啃了那么多硬骨头,他的工作密度和难度,是如此之大,非超常的魄力、能力、精力,是绝对达不到的,他创造了奇迹。

紧接着,艺华同志又受命维修文庙,按照原计划和预算,只是对大成殿凉檩进行揭瓦式的修缮,但他在完成原定任务后,又把长长的东庑和西庑都进行了修缮,还砖砌了文庙全部院落,并用卵石水泥铺设了所有通道。之后,他又主持修建了烈士陵园的钟亭、西陵牌楼等等。

在维修普照寺时,除完成计划内大殿的修缮外,他又拓建了大殿两边的东西侧殿及出门等,使普照寺成为完整的建筑群。要特别提及的是,凡不在计划内的没有预算方案,由他拓建和维修的大量工程,所需资金全部是艺华在省上,通过“磨”、“缠”、“然”费尽周折,得到拨付的。真不简单啊!

艺华就是这样一位知难而上,从不退缩,自找苦吃,不知疲倦的实干家。他为古建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发挥了无尽的能量,展现了特有的才华,达到令人折服的业绩。可以说,我市的主要古建文物,大多经过他的维修,还有许许多多仿古建筑,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铭刻着他的功绩。他是我市古建维修行业中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专家、功臣。

古建工作是艺华的生命和最爱,退休以后,他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组建了包括绘图、施工、油漆、彩画、雕刻、网络设计、供料等各类人才在内的古建队。这支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完成了韩城市境和省内外多项古建工程,如河南殷墟的仿古建筑,甘肃天水的仿北京双环亭等连续工程。

2004年,71岁的贾艺华因心脏病变做了支架手术,他还包干了毓秀亭、庆善寺、神谷酒店的部分工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单人独骑(摩托车)多次奔波于陕豫两省之间,为古建事宜劳累奔波。79岁时,他又在西安购买了一套现代化雕刻机,安装在城外工房内,准备继续大干。他电话约我见识一下这套设备,我高兴地骑车前往,他却奔波在外,他老伴吴云珍用手机联系未果,我只好悻悻而回。谁知过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接到的电话,竟是他离去的噩耗。

近四五年,他一年比一年消瘦,我曾多次劝他,年岁不饶人,该休息休息,和老伴过几天逍遥宁静生活了,可他总是回答:“我不干活就不能生活。”后来听说他得了不好的病,我去看他,又是老伴用电话把他从工地叫回来,他已消瘦得失了形,说话已很不自然,但还是调侃着说“人说我得了什么病,看,我精神好得很。”言下之意,他还能干,还要干,面对这样的老朋友,我既感动,又心酸。我这个朋友啊,真真是个工作狂。他想去工作过的榆林游一游,儿孙们已经调整好假期要带他去,可临到出门时,他却因为忙于工地的事走不开。后来听说,在去世前的清明节后,他总算腾出时间,架着双拐、坐着轮椅跟儿子游了一趟壶口,在那吃了羊肉,一路上照了许多像片时,我真替他高兴:老朋友总算想通了一回,享受了一次人生。他给人照了大半辈子相,终于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给自己也给子孙们留下了几张照片,这一生,总算圆满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百人百性,各有其志。综观贾艺华一生,追求的就是一个“干”字,他干事业,在干中生趣,于干中得乐。他在古建工地摸爬滚打数十年,沾土不沾脏,他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是一个大写的堂堂正正的干事创业的人。

今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是贾艺华两周年忌日,写此文以作纪念,并寄语艺华同志,好好休息,后会有期。

 

       

20164

上一篇:淬火时节
下一篇: 站在芝秀桥上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