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青砖上的家训

2016/5/25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789 

 青砖上的家训

刘洁 杜小林 

 

说起陕西韩城,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其实,让韩城人引以为傲的还有一处古老的村落——党家村。走进党家村,扑面而来的,除了错落有致、精美绝伦的明清民居,还有镌刻在每家院落墙壁青砖上的那些富含哲理的家训,它深深影响了党家村人对生活的态度。

党家村建村历史有680多年,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党家村古建筑群200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3年列入全国首批六个重点保护利用的古村落。

党家村“刻在青砖上的家训”形成于明清时代,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有26则。这些家训通俗易懂,稍通文墨的妇孺老少,都能理解接受。同时,家训与民居建筑融为一体,能让子孙时时得见,耳濡目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传承良好的家风。

青砖上的家训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约略可分为修身类、处世类、治家类、报国类四个部分。

修身类的家训如“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意思是傲气不可滋长,欲望不能放纵,志向不应脱离实际,享乐不当没有节制;举动要有礼貌,居家最讲俭朴,品德重在谦让,办事先宜求教。

处世类的家训如“居家有道惟能忍,处世无奇但率真”,意思是居家过日子遵循的规矩,最重要的是能忍能让;社会上与人交往没有什么奇招,需要的只是直率和诚恳。

治家类的家训如“勤俭治家之本,和顺富家之因;读书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根”,意思是勤俭是治家的根本,长辈温和晚辈顺从,是让家庭富裕的原因;读书是创建家业的根本,遵守礼制和法令,是能够守护家业的根源。

报国类的家训如“思孝安家国,读书教子孙”,意思是心想孝顺,履行孝道,就能让家安宁,让国安定,自己要读好圣贤经典,也要用圣贤经典教育子孙,教育他们堂堂正正做人。

党家村在韩城富甲一方,曾享有“富冠韩塬”的美誉,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富裕而自骄,村民们都保持着家训“傲不可长”“居莫若俭”的作风。即便是进士之家、太史之第,也没有特别显赫的宅院,这种“薄味养气,守清养道”的品性,为众人称道。

在党家村有这样一条家训:“国则思忠,家则思存,民则思信,为人之根本也。”党家村人深知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仅仅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党家村,先后有六十多人从军,父子兄弟齐上阵,战士将军勇杀敌,其中十六名党家村将士血洒疆场、精忠报国。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缅甸远征等著名战役,都有党家村好男儿的身影。

“在少壮之时,要知老年人的心酸;当旁观之境,要知局内人的景况。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

这条家训砖刻镶嵌在党家村一座四合院朝向厅房的两面山墙上,前来游览参观的人往往驻足诵读,或者摄影留念。仔细品味,四个句子都是说人处在优势地位的时候,应该关心与扶助身处劣势的人。这劣势,有的是年纪老了,没有了当年的精力,甚而生活难以自理;有的是身在局中,利害得失关涉太多,以致影响了对问题的清醒认识;有的是经济拮据,生活困难;有的是遇到灾祸,无力应付。我们暂且将这四类人称为“弱者”。孔子说:“仁者爱人。”而弱者尤其需要关爱。能做到关爱弱者,不就是为人“忠厚”了吗,不就是“居仁由义”了吗?

熟读青砖上的家训,让我们知道先辈们把自己在生活中悟到的为人之道、处事之理、修生之法、养性之规,以家训的形式刻于大门庭院醒目之处,就是要子孙时时获取教益。每一副家训题刻,都是一则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诲孙教子篇章。这些家训所透露的不仅是祖辈对人生的理解,更是一颗崇尚高洁的心。

好的家训家风体现出对荣誉的珍惜、对生命的敬畏、对国家的贡献、对人类的关怀。党家村的家训家风深刻诠释了这些内容,它让我们感知到血脉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看到一代又一代党家村人浓浓的家国情怀。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