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孝”还是“不孝”
杨听涛
小时候,经常听到身边的许多父辈们问自己的儿子:“我老了,你管我吗?你长大后,会孝顺老人吗?你将来挣下的钱,给老人花吗?”不知道别的孩子在听到大人们这样的问话后,会是怎样的感受,反正我觉得特别的不舒服。
那时,当我和小伙伴们看到或者听到谁家的媳妇和婆婆吵架了,谁家的女人因没有给老人端饭、没有给老人吃好,或者给老人脸色看了,这家的男人就和女人先吵后打……爱看热闹和不解世事的小伙伴们,运用自己头脑中已知的最简单的是非判断标准,给那些和婆婆吵架的媳妇贴上“不孝”的标签,也记住了那些因老婆对公、婆不好而经常打架的两口子。
于是,聪明的小伙伴,在玩耍、游戏中每每处于被动地位时,就拿对方家里的婆媳矛盾来打击对方,或者以大喊对方爸爸的名字作为杀手锏以出奇制胜。有的小伙伴只一句:你妈对你婆不好,你妈和你奶吵架,你爸打你妈!某某小伙伴立马红了脸,就像霜打的叶子,蔫在那儿不再吭气!但要是遇到了性子暴烈的小伙伴,一听见有小伙伴说他妈和他奶吵架、他爸打了他妈或者是喊了他爸的名字时,立即大打出手,和揭了他短处的小伙伴撕打在一起,直打到长辈们拉开为止。
有时,我和小伙伴们会听到有父亲这样骂儿子:“当初,一生下你,就该把你插在尿罐里弄死!你这个不肖子孙,你这个挨枪子的,你这个忤逆……”我和小伙伴们就像受惊的兔子似地,睁着惊恐而迷茫的眼睛,逃也似的赶快离开。小小年纪,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就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透心凉!
村里的一些老年人,会经常给我们讲:“在旧社会,村里谁家生了女娃,做父亲的提起月芽子(刚出生的婴儿),插在了尿罐里,或者扔到村西的死娃坡喂狼了……”直听得我和小伙伴们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每次拔猪草时,一接近村西的死娃坡,就有种阴森恐怖之感,急忙离开。长大后,才渐渐地悟到,在旧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农村,杀婴现象是多么普遍!
也有老年人给我们讲《二十四孝》的故事。因年龄尚小,我和小伙伴们觉得二十四孝故事里的那些子女,真的很孝顺,但对他们孝顺父母的办法却理解不了。有些故事情节,比老奶奶给我们讲“狼来了”的故事,还要怕人,让我和小伙伴们有种毛骨悚然的恐惧!而故事中的主人翁都是男的,这一点,我和小伙伴们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父亲会把刚出生的女婴插在尿罐里,或者扔到村西的死娃坡去喂狼……因为女孩都出嫁了,不可能像故事里那些男孩一样侍奉老人。直到长大后,读的书多了,才知道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点,是多么的严重!儒家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正含意,是用“无后”这种恶毒的咒语,来加强男尊女卑这一观念,让有钱有势的男人和稍有经济能力的男人,打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旗号,一个劲的纳妾!并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紧箍咒,让人们在生育上重男轻女,甚至把女儿不当后人看待!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仍根深蒂固。
小时候,更有长者振振有词地对我和小伙伴们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因少不更事,我们哪知淫是何意?及至懂得了“淫”是何意时,就禁不住在心里暗问:“后宫佳丽三千人,哪皇帝岂不成了‘万恶’中的‘万恶’了吗”?
年龄渐长,和我一起长大了的小伙伴们,知道了村里极个别的老年人,因儿女不孝而凄惨地死去!也听说过谁家的媳妇和公公好,还听说过谁家的公公勾引儿媳妇,儿媳妇把喂牲畜的草料放在碗底盛上饭,端给公公吃……对村里的传言,我至今也难以置信!我始终认为,这一传言的始作俑者,一定是因为他和谁家有着很深的矛盾,即农村的所谓世仇,但又明里斗不过人家,就在暗地里采取极其恶毒的办法,编造出狠毒的传言,用来报复对方。依我个人之经验,在村里,诸如此类心理特别阴暗的人,往往却道貌岸然,经常以师者的脸孔给人讲道理,动不动就用子曰孟云来唬人!
长大后,才知道小时候给我带来恐惧的《二十四孝故事》,是元代的郭居敬为推崇孝道而编辑收录的古代孝子故事。后来,经过反复阅读,我对《二十四孝故事》所记载的孝行为,越来越感到无法理解!《二十四孝》里的“孝道”故事,在不可信的框架下,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孝顺老人有大大的好处,即孝能做官,孝能发财,孝能感天地、泣鬼神,孝能使强盗不杀人,孝能产生许多奇迹……充满了非人性化、非人道、非科学、甚至冷酷、残忍、扭曲、变态、荒谬等阴冷灰暗令人后背发冷的内容。
《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内容,分为两大类:
一、孝能做官发财等有特大回报的功利色彩一类的内容:舜的“孝感动天”: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万物关照他,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且选定舜做了他的继承人。
汉文帝刘恒的“亲尝汤药”: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曾参母亲的“啮指痛心”: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仲由的“百里负米”: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
江革的“行佣供母”:强盗不杀他,还做了大官,汉明帝称他为“孝 顺廉洁”的榜样,汉章帝说他是“贤良方正”的代表。
黄香的“扇枕温衾”:后来文采飞扬,写得一手好文章,任河北太守。
蔡顺的“拾葚异器”: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
崔琯的“乳姑不怠”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
孟宗的“哭竹生笋”:后来大有作为,官至司空。
二、非人性化、非人道、非科学、冷酷、残忍、扭曲、变态、荒谬等阴冷灰暗一类的内容:
郭巨的“埋儿奉母”:养着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没有了,可以再生一个,母亲死了就不能复活了,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于是,就和妻子一起去活埋儿子……
庾黔娄的“尝粪忧心”: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道是甜的……
吴猛的“恣蚊饱血”:每到夏夜,就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杨香的“扼虎救父”: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董永的“卖身葬父”董永把自己卖给有钱人家做奴仆,用卖自己的钱来安葬父母。
王祥的“卧冰求鲤”:后母冬天想吃活鱼,他就赤裸着上身,卧在冰上……
姜诗的“涌泉跃鲤”:怀疑老婆庞氏怠慢母亲,把庞氏赶出家门。
丁兰的“刻木事亲”:用木头雕刻了父母的形象,供奉于厅堂。凡事都与木像商量,出门必向木像辞别,回家必向木像请安,一日三餐,都是先敬木像之后,自己才与妻子动筷子。妻子偶用一根针去戳木像的手指,边戳边开玩笑地问木像疼不疼。那木像的手指竟是湿漉漉的,像是在流血。丁兰回来后,看到木像似有无限悲哀和委屈,眼里垂泪,酸楚无语。他询问妻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妻子坦白相告。丁兰将妻子休掉了。
王裒的“闻雷泣墓”:他母亲在世时怕雷,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老莱子的“戏彩娱亲”:他70岁了,经常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手拿着拨浪鼓,以博得父母的开心。有一次,给父母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着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有朋友们和我一起重读以上的孝故事,感想用不着分析,稍有人性和常识的正常人,都会认为《二十四孝》故事,立意虽好,但事实却荒谬至极!所以,多年以来,对“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铺天盖地式的宣传,我心里有些别扭的慌!
扪心自问:难道“孝道”唯中国独有?难道世界上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里面,就没有“孝道”?难道“孝道”就不是千百年来外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就不是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传统美德?难道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老人们,都因儿女不孝,一个个被冻死饿死啦?
既然“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然《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已经被推崇提倡了几千年;既然《二十四孝故事》从元代流传到现在也几百年了。可为什么到了现如今,我们还要扯破嗓子,整天嚷嚷着要大力提倡孝道和孝文化?为什么媒体报道了一个孝子的孝行事迹,无数的人会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会激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给自己的脸上贴金时,在给世人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时,一定要过过脑子,千万别弄巧成拙而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缺什么才提倡什么,这是个再也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年人,总担心自己老了后,做儿女的不赡养他们?
难道你们做了什么亏心事?难道你们皆是后爸后妈?难道是多年媳妇熬到位的婆婆,在儿媳妇刚进门而自己正值壮年时,终于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大过一把发号施令的瘾,把自己婆婆施加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不公,反过来又用在儿媳妇身上,对儿媳妇太过刻薄、太过狠毒了?
否则,老年人们,你们到底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是整个人类流淌在血液之中的生命基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了,不用挂在嘴巴上说来说去,更不用写在书上奉为圭臬!
当然,忤逆、不肖、不孝、自私一类的儿女,缺德、残暴、阴冷一类的父母,的确有,但毕竟是极少数。
老年人们,你们大可不必为儿女不赡养自己而忧心忡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