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火瓮

2016/11/28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105 

 火瓮

郭珺

    火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上学时的取暖之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吃穿都成问题的岁月,在那个没有暖气的艰苦农村,它解决的不仅是农村孩子取暖问题,更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更学习领悟到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的理念和精神。 

   一个直径五六寸、高三寸左右的小圆铸铁盆上,正对着有耳朵,粗铁丝从两侧锅耳上穿过,往上在一尺半的地方折弯过下来,再在锅耳止方结扣,里面放上木炭或硬柴点燃……这个东西,叫作火瓮,就是我们上小学时候人手一个的取暖之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冬天,似乎比现在冷得多,天也明得迟些。那时候物质文明落后,一到晚上,全村黑乎乎一片,没有电,更不会有电视、电脑,人们早早就上到烧得热乎乎乎的炕上睡觉了。天黑可以睡觉,但大白天农民们要干活,学生要上学。皮糙肉厚的大人们干惯了活,抗冻,再说冬季是农闲时节,人们除了在地里撒个粪、转一转外,没有要紧的农活要做。劳作了一年,好不容易闲下来了,他们可以坐在炕上,或者几个大男人挤在墙旮旯里晒太阳、说闲话,等待着女人将做好的中饭端到跟前。女人们除了为男人孩子做饭则,就是坐在热炕上纳鞋底、纺线。但不管天晴还是天阴,下雪还是刮大风,学生们上学是少不了的。那时物资短缺,没有线衣线裤,日子过得好的,在里面套上件旧衣服,穿个土布做的袜子,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光身子穿着棉衣裤,光脚穿棉鞋。天寒地冻的日子,西北风透过空荡荡的袖筒裤腿,刮到精赤的皮肤上,大多数同学的手脚都冻得透着明的红肿,那份刺骨的感觉,至今想起仍觉冷寒彻骨。于是,火瓮这东西就应运而生了。一个火瓮几毛钱,买不起火瓮的同学家长,就在废旧的洋瓷菜碗上钻两个眼,再穿上铁丝,为孩子制成简易的火瓮。一大早起来,学生背上书包,提起母亲准备好引火的火瓮,揉着惺忪的睡眼上学去。于是,冬季尚还黑乎乎的上学路上,一个个或冒着烟的火瓮,就明灭不定地亮在去往学校的村道上、学校里。

    按理说,火瓮里燃烧的应该是木炭,因为木炭耐烧,还续火。但那时候,能用得起木炭的人家寥寥无几,大部分同学的火瓮里,都是用玉米芯、大一点的花柴秆做燃烧物,如果能有上两桄做家俱剩下的榆林松木做硬柴,那一早上就不用再加什么柴火,火就能着到中午放学,而在天气相对暖和的下午,是不用火瓮的。到了学校,火瓮里的烟也冒尽了。于是,一个个火瓮就放在桌子底下同学的双脚之间,以便上课时驱赶寒气。脚冷得受不住了,会偶尔将没穿袜子的双脚放在火瓮上暖暖就行。但脚绝对不敢在上边放太长时间,要不会烧着母亲亲手做的棉鞋。在棉花棉布就连煤油也是凭证供应的农村,烧着了棉鞋,就是愿意夜半点着煤油灯纳鞋底上鞋面子,没有了棉花和布,母亲的手再巧也是白搭。也有将火瓮放在桌面上的,上面烤着冻得硬梆梆的玉米面馍或红薯,那是贪恋热炕晚起的学生没来得及吃的早点。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上课时间火瓮不能冒烟,到下课时,火瓮就奄奄一息了,所以课间的十分钟,是同学们最为忙碌之时。没吃早点的,三下五除二地啃上两口馍,就赶忙往自己的火瓮里加早上带来的柴火。小学时有两三年,我们在村西高高的八仙庙上课,庙周围是砖砌得高高的花墙,站在东墙边,东边的整个村子,村东的澽水河,连同河对岸的南北周、东少、西少梁村都尽收眼底,没雪的时候,小麦田黄中泛绿,有雪的时候,天白茫茫的,眼界很是开阔。但这些景致,同学们是无心欣赏的,他们要忙着向自己的火瓮里加柴。加好后,将火瓮放在花墙上,就张着小嘴鼓起腮帮子,忙不迭地向火瓮里吹风。于是,先是烟,后是火苗,一个个瓮里的柴都着了起来。看,我的着了!我的也着了!欢呼声回荡在小庙上空,也回响在刚刚冒起炊烟、冒起烧炕烟雾笼罩的村子上空。可能是柴湿吧,几个同学吹出了一脸的灰,火瓮还是冒烟不着火。情急之下,一个同学提起瓮上下抡起了圈子。这下管用了,火翁里的火呼呼地着起来了,其他同学也如法炮制,霎时,欢笑响彻了整个校园。那时候村小人少学生也少,一个小学也就百十个人吧,但下课后百十个火瓮摆在庙东的花墙上,烟雾火苗中呼闪着百十个小身影,那场面真是别致。若是有雪的日子,那袅袅直上的青烟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火苗,飘飘洒洒的雪花,落在一个个小小的提着火瓮的身影上,落在八仙庙的花墙和古色古香庙顶上的灰瓦脊兽上,那风景绝对的吸引眼球。

    上课铃响了,火瓮里的烟熄了,大家提着烧得正旺的火瓮回到教室。正聚精会神地做着笔记,一位同学悄悄将手伸到脚底下的火瓮里烤一下手,起身再给大家做个鬼脸,在黑板上书写的老师猛一回头,便将手中的粉笔头扔了过去。但是放心,老师未尽全力扔过去的粉笔,绝对不会伤了学生,只是轻轻地贴着学生的耳旁落下。就在这时,不知那位同学埋在火瓮里准备充当零食解馋的玉米粒爆开了花,发出嘭的一声闷响。学生们在吓了一跳的同时,抬头望望讲台上难掩笑颜的老师,师生共同爆出了一阵阵的欢笑。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