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禹山圣母庙

2016/11/28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395 

 禹山圣母庙

郭珺

    华山高,只到巍山腰。

    一座连绵起伏的黄栌树与松柏相杂的大山上,耸立着一座海拔1700多米高的山峰,这山,就是华山只到其腰的高山——巍山,但韩城当地的老百姓都叫它“禹山”。

    山顶上,有一棵几个人难以合抱的柏树,昂扬向上的三大柏枝铁骨峥嵘,一枝叶儿繁茂,另外两枝虽已不再葱绿,但仍虬枝挺拔,风姿依然。柏树西侧,一间土石堆砌的小庙,里面虽没供奉神像,但在破败中还显得几分庄严。小庙前面,四处散落着些残缺的碑石、华表、柱顶石。小庙南面,彩钢瓦篷顶的一米多高的小庙,内置送子娘娘、观音等几个小像。一个用做香炉的粗石槽和一个小瓷香炉并排放在手工缝制的花蒲团前,供不时到来的人跪拜上香之用。面积不大的小山顶上,一片枯草瓦砾之中,横七竖八倒着些不知成于何年何月砂质石柱雕龙画凤的,有的尚还齐整,多的已是残破不全了。风化严重的几通碑石上,依稀还能看出些字样,一座石狮,兀自倒在道路旁边,大睁着不眠的双眸,似乎在旁观着风雨变迁、世事沧桑、。

    南面上山的正路,已掩盖在荒草之中,隐在草丛中磨损严重的石阶,似乎还坚强地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一条小路,沿着上芝公路,在禹山自然村写有韩原圣母庙的地方向东蜿蜒而上。公路虽已通到山底,但还要往上行走五六百米的路程,才能到达庙已不存的山顶。这条路,就是如今通往韩原圣母庙的正路了。

    这座山,就是禹山。这庙,就是韩城人说的韩原圣母庙。“巍山之庙之祀,其尤一方之所辐辏者乎”,张士佩记述了禹山庙会规模之大;清人傅应奎在续编《韩城县志》时,更增添了“宋真宗祈嗣于此”的传说,足见巍山知名度之高。这被老百姓称为禹山的巍山,因其雄伟葱笼, “高门巍岫”曾为韩城昔日八景之一。

    禹山,是名符其实的天下名山。山海经·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看看,大禹的父亲鲧,就是在这个地方被杀的。大禹也是在这个地方出生的。这个生在大山上的孩子,是异常聪慧本领高强的。为纪念父亲,他在鲧被杀之处栽下三颗柏树作为纪念(今存一颗),他也感念自己的出生之地羽山,借“羽”谐音起名为“禹”。由于禹继承父志,开凿龙门,治平水患,拯救万民,功绩卓著。从此,人们便将羽山改名为禹山。

    传说禹山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讲学的地方,又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中的藏孤之地。禹山最早祀奉的是女娲神。后来大禹治水开凿龙门,其妻涂山氏佐助大禹,安家于此,禹山上就建起了大禹的家庙。到了汉代,司马迁的夫人帮助司马迁在禹山上藏《史记》,后来又在禹山出家作道姑,精通医术的她为群众施药治病,死后人们就给她在禹山上盖庙塑像,号称“韩原圣母”。

    后土娘娘,是盘古之后第三位诞生的大神,她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女娲创造了人类,涂山氏是大禹之妻,曾助禹治水,又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启者夏启的母亲……皇天后土赋予苍生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粮果菜蔬,老百姓敬他们为仙为神,四时瞻仰朝拜。祖宗延续给予了他们生命,他们设祖祠晨昏香火祭祀。但不管是那尊神佛,在知恩图报的老百姓心中,谁对人类的贡献大,谁为他们做了好事,让他们享受到最大的利益,谁就是他们心中的圣人神佛(包括忠孝节义的英雄),就是他们敬仰膜拜的对象。

    圣母庙位于韩城市西南芝川镇、芝阳镇、板桥镇三镇交界处的巍山顶端。庙遗址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60,南北150,原庙面积约9000平方米,地势由北往南呈缓坡状下降。据悉,原来的庙宇依次为戏台、牌坊、石台阶、山门、娘娘庙、后土庙。庙始建于明代,后有重修。

    七十岁的巍峰村村民丁保勤和他74岁的姐姐丁凤英,是庙宇的常年看护清扫者。丁保勤说,他记忆中的庙宇北边是三间正殿,东西各有三间和两间厢房,规模很是巍峨壮观,北边正殿上的瓦全是铁的,一片就有八斤重,东西厢房的房脊也是铁的。由于敬奉的有娘娘、后土等多尊大神,所以这座庙管辖着东至黄河、西至梁山、南到华山、北至龙门的大片区域,香火很是兴盛。每月初一十五,这里百物交汇,车水马龙,香客众多。古历九月初一至初九的韩城西南地区最盛大的社祀活动(庙会)期间,这里更是热闹。烧香磕头求风调雨顺的、拜求子嗣还愿的、请求护佑家小平安的,还有四村八乡拉车挑担出售针头线脑,摆摊卖饭、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单纯跑来看热闹的,那份红火,实在是叹为观止。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民党九十师从瓦子街战役败退下来后,拆掉了庙宇上的铁瓦炼制枪炮。庙宇缺少了铁瓦的庇荫,没人再去管护,加之风雨侵蚀,后来就慢慢衰败了。1974年,薛峰公社盖礼堂,拆去了一些檩条大椽等大料。再后来,庙宇就东倒西塌,一些砖石也散失不知去向了,繁华了不知多少年的巍山圣母庙风光不再,但仍声名远播。

    看到一些香客还来一片瓦砾的山上烧香,二十多年前,丁保勤他和他们村的蒋三林、董中明等人,便用砖石和泥在山上做了个简易的小庙,给大家提供方便。2007年正月初一,一大群人敲着锣鼓,到庙里烧香还愿,在柏树下燃放了很多鞭炮,鞭炮碎屑钻入树洞,引燃了树洞里的柏树沫和多年来堆积的树皮等,火就在半夜烧起来了,但由于庙宇离村较远,并没有人发现。便人们没有想到,烧了一夜的大火,居然没将柏树完全烧死,第二天火被扑灭后,茂盛的柏树东边和南边两枝没再长出新叶,西边的一枝枝叶仍旧旺盛。百姓说,柏树历经大火劫难而不死,可能是大禹栽树时下了什么符咒吧。

    这两年,随着香山红叶声誉渐起,到禹山看大禹手植柏的、烧香的也多起来了。他就用彩钢瓦做了一个小庙,在里面放上开了光的送子娘娘、观音菩萨、财神等瓷像,敬上香炉,满足前来烧香观光的游客心愿。而他,和已是七十四岁高龄的姐姐几乎风雨无阻,每天到庙上打扫还愿的人们留下的鞭炮碎屑,整理地上的垃圾,看护生长了四千多年的禹山神柏。

  丁保勤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圣母庙再以辉煌的姿态屹立在禹山,屹立在禹山之上的大禹手植柏旁。他和村邻们亲手量过禹山柏树,周长6多,直径近2。他说,树老为神,没有了庙,就算是为了这棵柏树,他和姐姐也要将这守卫的责任坚持下去,让这柏树护佑四邻八乡的父老乡亲,保佑韩原大地风调雨顺。

    远去了,曾经的碧瓦红墙、画栋雕梁;远去了,曾经的旺盛香火,络绎香客。如今的圣母庙,在香山红叶满山的时候,还是仍旧红火,一天有三、四千人登临。过了红叶季节,初一、十五时,偶尔也有还愿的香客不辞路远,或骑了摩托车直上山顶,或开了小车到山脚再徒步登山……但只要上了山,看到那些年代久远的斑驳碑石,看到被连天衰草遮挡的残存庙宇石柱,没有不叹惋的。

    在这高高的荒凉的禹山之上,不知庙已不存、不知栖身何处的韩原圣母,还听不听得到香客的祈祷,能否如了他们的愿心,也不知碑石遍地的大山,是否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之意。山顶上那棵历经沧桑的千年古柏,还拥有着大禹远古意念的穿透力吗?面对着满山的狼籍石头,我倒更愿相信洪荒符咒的魔力,若真如此,那这成长了四千多年的柏树,就会亘古生长在这大山之颠,庇佑着他的子民们安享五谷丰登,岁岁丰稔安康。

上一篇:淬火时节
下一篇: 火瓮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