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家乡的腊月

2016/12/31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032 

 家乡的腊月

 
叶宏社
 

    家乡的腊月,和大家的腊月生活有些不同,家乡的腊月粥是从初三开始准备的,家乡流传着“腊月初三,豆豆过关”。这天,家乡的大人小孩都开始选豆子,妈妈给我拿来一斗大豆,要求我把坏了的,不饱满的选掉,一升子是做五豆饭的,一升子是做腊八菜的,剩下的是做豆腐的。这大豆比较好选,尤其是绿豆,又小又淘气,滚来滚去,得一把一把选,捡去瘦豆,还有残壳土块。到了初五这天,家里要做五豆饭,习俗叫“吃五豆。”五豆的用料有大豆,绿豆,红小豆,和一种家乡人称作柴豇豆的豆子与玉米做的稀饭。柴豇豆也是一种红色的豆子,颗粒有大豆那么大,颜色粉红,口感面甜,通常和玉米一起套种,生长周期短,产量比绿豆略高。这些豆子都要在腊月初四用水浸泡,等初五下锅熬粥容易煮烂。家乡的腊八,不是喝粥,而是吃腊八菜,腊八菜是用白萝卜(莱菔),红萝卜,黄豆,豆腐等食材一起汇炒而成,也有加海带,地荃等。但,主料是萝卜,因为,萝卜的书名叫莱菔,带有来福的谐音。同时也代表天在变长。腊八前一天,就开始洗萝卜,妈妈给我一大框萝卜,等我把萝卜洗完,妈妈就切完,我的手也冻得通红,赶紧在火上烤烤。家乡的腊月流行这样一句话:“吃五豆长一沽枓,吃腊八长一叉靶。”沽枓是过去人们用来打土的农具。叉靶是用来翻麦草的农具。

    在没有出来工作以前,我不知道很多人喝腊八粥,只知道吃腊八菜。每年腊八这天,妈妈和家乡人都会在家里做腊八菜,而且做的很多,要吃三五天,爷爷说这就是腊八拉的尾巴。记得过去的萝卜带有辛辣和苦味,妈妈在锅里炒菜时,总要加一些水熬煮很长时间,一是减少辛苦,二是奶奶牙齿不好,要让萝卜入口即烂就要多熬。等熬出香味才开饭。用爷爷的话说:“把辛苦熬过了再吃”。村里人吃饭的时间基本一致,小朋友们都端着自己的碗,出门相互把自家的腊八菜给好朋友碗里分一些,回家告诉大人们谁家的菜好吃,谁家的腊八菜里肉多,谁家的腊八菜里有海带片,谁家的是木耳。腊八菜的这天晚上,奶奶都吩咐家人,给老鼠在地上也放一些腊八菜,这样,老鼠就不会把咱家的吃的拉到邻家去,就会把外面的吃的拉回来。虽然是骗孩子们玩的,但是,年幼无知的我还是相信奶奶的话,给老鼠放一些腊八菜。

   长大了,家乡的文化人告诉我,吃五豆是冬天进补的食物,大豆入脾经,生新统血。最好的是扁豆。绿豆清肺热,生津平喘。红小豆入心包经,凉血净身。再说腊八菜,莱菔开胃补虚,化食补气。大豆加之功效更力。木耳除沉养血,海带有碱性可防止大脖子。冬至一阳复生,名,地雷复,阳气升发,人体当进补顺应时节。虽说是饮食,也是养生。腊八节过后的一段日子,妈妈每天都从冻成冰的菜盆子里盛一些腊八菜腾热,一家人吃,爷爷说这是“巴巴菜”。也就是剩下的菜的意思。爷爷告诉我“年就剩下个尾巴了,腊八,就是年尾巴。”

   “吃了腊八菜,准备新穿戴”。腊八过后,家乡的相亲就开始给孩子准备过年的新衣服了,男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的吃货了,泡豆芽菜,做豆腐,砸辣椒面,酿制黄酒,杀猪一直到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又开始扫屋除尘,粉刷墙壁,家乡的墙壁,是采用一种叫“白土”的物质粉刷的。白土是在河道的沙石崖层中夹带的一种土层,厚度有二三十厘米,菜挖时发淡兰色,带有胶脂,特别重。将白土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白土自然分解,用木棍搅匀后粉刷墙壁,等干后墙壁就会白艳光亮,很多年都不会掉色,更不会像现在有墙皮脱落的现象,不过,现在没有人去挖白土了,因为,它生在崖层中,不好开采,体重比石头还沉,所以,就没有人用了。可以说,家乡的腊月是比较繁忙的腊月。家乡的腊月,代表着家乡人的生活习俗,传承着家乡的生活方式,也传承家乡的饮食习惯和家庭厨艺,同样的食材在不同的家里都有自己特殊的味道。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滋味。

 

上一篇:淬火时节
下一篇: 腊月初五煮五豆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