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龙潭 石桥 王封寨

2017/1/10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438 

 龙潭 石桥 王封寨

郭 珺

一场冬雨过后,天朗气清。

虽已是三九天了,山区的空气寒凉而不刺骨。

雨后的太阳,光亮亮地照在王封桥上,照在不远处的王封寨,照在河面的薄冰上,照在周围的山梁沟洼上……蓝天下的王封村,如诗若画,如梦似幻。

王封桥底下,十多米深的龙潭绿水莹莹。一条白练,从十多米的桥下一泻而下,在天然形成的错落石壁上碰撞出大小不均的水花。那下落的水帘,势如虎啸,声如龙吟,碎玉飞花。这白练,就是被人们誉为“小壶口”的龙潭瀑布。

走上过长59、宽4.6,高9.2的五孔弓形桥面,桥上石缝间镶嵌的用来固定石条的铁锭,散发着古朴的暗红色。长方形的石条间,丛生着的枯黄野草,似乎也在诉说历史的厚重和沧桑。还未到大冻时候,从凿开河、小老虎河相聚到桥北的河水,只冻成了可见底下流水的薄冰,在太阳的辉映下,水气茵薀,流光溢彩。村人说,若是到了到三九四九天时,这里的河面能冻成尺厚的冰层,是孩子们天然的溜冰场所呢。

走过新建的横跨小河东西两边的小水泥桥,踏上刚刚铺设的窄窄的水泥路,往上拐两个弯,就到了王封寨下。高处的“玉皇庙”,还有更高处的“王封寨”几个大字,在太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王峰村位于韩城市桑树坪镇,村落始建于隋朝,原名叫栎沣村,相传唐高祖李渊大业十一年(615年),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上任途中经王峰村住宿一晚,看到村中水草丰茂,景色优美,遂取名栎沣村。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据守马邑而自称天子。由于栎沣村出自皇帝的金口玉言,本地县令为了迎合李渊,将栎沣村改成了王封村。清朝时期,韩城新来的知县听说王峰桥巍峨壮观,前来观看题词时误将王封写成了王峰,遂延续至今。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女娲后人王凤将神弓化作石桥造福于民,村人感念王凤功德,将此桥起名为王凤桥,王凤村也因此得名。不知哪朝哪代,韩城县令对王凤桥的传奇故事颇感兴趣,故来王凤村查看,因方言差误,县令将王凤误听成王峰,王峰村的名字便流传至今。王封寨地处在有着久远文明史的冶户川,还据说因萧太后住过并埋骨龙骨岭而得名。但不论何种说法,王峰(封)村有着悠久历史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王封寨是一座三面悬崖峭壁,高达十余丈的天险石寨,是韩城的6座古石寨之一。这座寨形如大船,巧妙地利用地理视角效果,修在龙脊背洼处的寨子,寨头高昂,寨门也修在隐蔽处。诺大的民居,隐藏于深厚寨墙内,除非走近或从上往下俯瞰,站在下面或平地上,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看不出它的尊容真貌。这座东西长200、南北60,占地面积不过18亩的村子,寨里高墙低巷,寨墙全以块石和卵石砌成,入村的坡道、村巷、窑洞也都是石砌的,房屋则是砖木结构的。石座砖砌的拱形寨门上,紫气东来四个大字,印证和彰显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寨门左下方的不显眼的地方,石头上书写着一条小小的村规:合村公议 城门前不许倒粪土,违者罚油乙斤  大马一宗  决不失言……这居住着几十户人家的寨子,也浓缩和演绎着农耕时候的文明。

历史,是不可复制的。因了这座古寨,王峰村荣获了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中国生态文化村。走在并不幽深的巷道中,眼观一座座墙倒屋塌但仍倔强地展示着繁华的建筑,在感叹历史车轮迅疾的同时,也叹惋着历史遗存的日益淫没和不可复制。好在如今的王峰村民,已明晰了历史的宝贵,开始对寨子等古迹的保护,但愿李亚奎、李胤凤父子进士传奇,能永久地在历史中传扬,而那曾作过绿林好汉杨虎城避难之所的王殿英故居,还能再现往昔的辉煌,那曾作过萧太后练兵场、现在仍被群众叫作“教场坪”的地方,还能回响在日益繁忙的后人们的记忆之中,那在文化大革命中作过公共食堂的房子,那口供应全村饮水还做过地道的100多米深的水井,还能恢复往昔的模样……
   
这是个还没完全消逝的古村落,虽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部分村民已搬迁到交通相对方便的寨下环河居住,但由于这里离耕地近,或许还留恋着这里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还有祖辈们生活过的气息吧,虽然也在下面盖起了新房,尚乾龙等三户人家如今仍然居住在这里。农忙时做做农活,冬日里晒哂太阳,农闲时套个兔子解馋,他们的日子过得和搬到寨下的村民一样舒适自在……老百姓嘛,过得就是个实实在在的日子,图的无非就是平安喜乐。 

太阳开始西沉,站在古寨的瞭望台上,看寨下仍然巍峨的戏楼,倾听凿开河的蜿蜒流淌的水声,平视几乎与王封寨一般高的巍巍梁山,心的触角,似乎延伸到了上世纪、上上个世纪的古寨:太阳西落,肩扛锄头、或骑马坐车身背褡裢的丈夫们归家了,妻子递上土布做的汗巾,用红把条帚佛去他们身上的尘土,然后风箱响起,一碗碗简单可口的饭菜,在一家人的团团围坐中端上了桌……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