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评论

说说熊召政《祭司马迁文》

2017/3/15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3033 

                                                  说说熊召政《祭司马迁文》

党康琪

 

2012年224,网络及许多报刊刊发的韩城司马迁祠楹联及民祭司马迁祭文全球征集公告》说:评选出的楹联除获得高额奖励外,将悬于司马祠高山仰止牌坊……入选的祭文将在民祭大典现场恭读,同时还会将祭文刻成石碑永驻司马迁祠下。结果一出,舆论大哗。所以,最终没有木刻对联,石刻祭文。但是,2013年民祭司马迁时,又请来央视播音员重新恭读了熊召政的祭文。这就给人这样的感觉:熊联虽然不行,熊文仍不愧重奖,值得一届届恭读下去。本文旨在说明,熊文虽然强过熊联,但也不算好文章。

 

 

说明这一问题时,先要说到熊召政的对联。熊联为:

苇编秦汉无双士,

信史中华第一人。

此联被诟病处至少有三:

1.本应是“韦编”,指代经典。却写成了“苇编”。

2.“苇编”是名词加动词,“信史”是形容词加名词;“秦汉”是两物,“中华”是一物:对仗不工。

3. “第一人”与“无双士”,意思一样,“苇编”、“信史”又都指《史记》,患《征集公告》要求遵守的《联律通则》中对联第一大忌——“合掌”病。

除此而外,这副对联逻辑上的病症尚未见人提及。

上联说司马迁写了《史记》,是秦汉编写历史著作第一人;下联说司马迁写了《史记》,是中华古今编写历史著作第一人。中华从古到今自然包括“秦汉”时期,换句话说,上下联之间从逻辑上讲是包含关系,这又是违规现象。从内容来分,对联上下联之间,只能是对偶和承接关系。对偶又分正对、反对、自对。正对如“诗载韩侯所治,汉为太史之乡”;反对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自对如“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承接关系的又称流水对,流水对则分因果、先后等,因果关系的如“缘何忍听寒窗雨,立志要看长安花”,先后关系的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在以往的名联对仗中,还没有见到过上下句为包含关系这种异类。

 

 

现在说祭文的不足之处。

首先,未体现民祭祭文特点。司马迁祭祀是韩城地区流传千年的民间祭祀,祭文当然应当突出民祭这一特点,要站在太史故里民众和司马迁后裔的角度来写,还应提到太史公对故里的影响。但祭文却说,磊磊龙门,幸何如之;奕奕梁山,心向往之”。谁“心向往”养育了司马迁的龙门梁山?韩城的司马后裔生在这里长在这里,韩城百姓生在这里长在这里,都不存在“向往”的问题。显然,熊召政是站在自己角度,而不是站在韩城太史公后裔及普通民众的角度写祭文。这样写出的祭文,又怎能适用于民祭司马迁大典?韩城民风重视文教、性格刚直、既传统又开放这三大特点,都深受司马迁影响,自然不是一个外乡人所能知道,更不是一个不愿深入了解韩城历史现状的人所能写到的。

其次,未体现“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景区工程对纪念太史公的意义。陕西文化产业(韩城)投资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接手承办“司马迁祭祀”,力图把祭祀办成黄帝、孔子祭祀那样的大典。《丝绸之路·总第204期》“特别报道”了2011年民祭司马迁大典盛况,第一个小标题就是,《万人民祭,缅怀一个伟大的人格——黄帝、孔子、司马迁构成中国三大祭祀》。报道还引用了凤凰台著名主持杨锦麟的话到陕西有两个地方一定要去,一个是黄帝陵,一个是韩城的司马迁祠一个是中华文化的根,一个是读书人的本。

但熊文竟未有一字谈及这一工程对宣传太史公的意义。

再次,没有时代特征。2011年10月召开了十七届六次全体会议,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

这对正在启动的 “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景区这一宏伟文化工程,时间上多么及时,精神上是多大的鼓舞!但祭文却未提及。

第四,熊联和熊文都有中华信史第一人”这一句子,由此可知,熊联是在表示作者对太史公的认知,熊文是对联语的解释说明。就是说,熊召政仅从历史学角度评价司马迁的贡献,这既落后于已有的对太史公的评价,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太史祠砖牌楼两侧砖雕联为:“圣人光道统,汉史竞经文。”意思是,圣人孔子发扬光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在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可以与孔子整理的《六经》相提并论。作者是清康熙年间主持大修太史祠的韩城县令翟世琪。

司马迁当然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史学上的卓越之处实在太多了,比如,记载三千年中华历史的渊博,开创又被后世继承了两千年的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表述历史的体系,对许多历史事件举世无双的研判所表现出的前无古人的史识等等。这哪里只是一个“信”字概括得了!除此而外,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尊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以本纪作为中华历史总纲,并写了五篇少数民族列传,从而奠定了中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的根基;他的《货殖列传》认为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现出了卓越超前的经济思想;他给项羽、吕后立本纪,将孔子、陈涉归于世家,为众多平民立传,表现出了非凡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为后世留下了成百个个性鲜明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情节活动的设计上,场面情景的描写上,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树立起无数范例,开出了无数法门。熊文引用鲁迅无韵之离骚”一语,只在于说《史记》富有文学色彩,并不是要说《史记》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当代《史记》专家韩兆琦先生说:“太史公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派是前无古人的……他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需要强调的是,他不仅有气派,而且做到了融会贯通;他不仅树立了这一宏伟目标,也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另外,还需增加他的巨大开创性至今尚无人超越。

    不仅如此,司马迁还是自然科学家。西汉初年,沿用的《颛顼历》与天象运行已有较大误差。由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经邓平等二十余人参与,制定成《太初历》。《太初历》是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说:“太初改历之意发于公,而始终总其事者亦公也……盖公为太史令,星历乃其专职……此亦公之一大事业也……造历事毕,述作之功乃始也。”最后一句太史公负责制定完毕《太初历》,才腾出精力开始了《史记》的写作。据此,说他是位自然科学家不为过吧。

     我们以为,应该这样评价太史公的历史地位:

     孔子以整理《六经》的方式整理了他以前的中华文化,而太史公以撰写《史记》的方式整理了他以前的中华文化。太史公比孔子晚生约五百年,他不光梳理记录评论了这五百年间重要的人物事件思想文化,他还梳理记录评论了与孔子同时代而孔子仅仅提及的重要的人物事件思想文化,梳理记录评论了孔子以前的但孔子未来得及或者没有条件梳理记录评论的重要的人物事件思想文化。孔子的贡献影响至今并将永远,太史公的贡献也影响至今并将永远。

    试想想,对煌煌中华文化的贡献,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除了太史公,还有谁能和孔子并提呢?

如果不能对司马迁客观地认知,不了解司马故里司马遗风,又怎能写好民祭司马迁大典上恭读的祭文呢?

 

 

 

 

 

熊召政《祭司马迁文

    

 纵览社稷,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观诸道统,五百年必有贤者出。周公垂范,五百年而生孔仲尼;孔子教泽,五百年而生司马迁。

说司马迁秉持儒家推崇的道统思想。

贤哉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伟哉太史公!为天地立心,启生民之志,写千秋信史。其本纪、其世家、其列传、其表其书,五体同创,真乃史家之绝唱;其意蕴、其取舍、其臧否、其采其华,五情勃发,可谓无韵之离骚。

(说司马迁成一家之言,写出了《史记》。独创表述体例,为史家绝唱;富有文学色彩,为无韵之离骚。)

瞻望公之一生,少有大志,老而弥坚。弱冠南游江淮,东采吴越。吊屈宋荆楚访古;追孔孟齐鲁寻根。礼胜撷英、谒圣怀珠。壮岁远游巴蜀,涉险滇黔。十方风物,尽载行囊。西南诸夷,始充国史。继而随帝封禅,丈量天下。既登泰山,复临碣石,河渠川窦,始列庙堂。正欲论衡国是,运筹帷幄,谁知祸从天降,冒犯龙颜。为戎帅讨取公道,却遭受缧绁之灾。七尺须眉,惨受宫刑。正当引颈就义,怎奈大志未伸。忍死须臾,只为国家留信史,偷生辇毂(在帝王身边任职,指刑后曾任中书令一事,仍是慷慨悲歌士。

(写司马迁生平。一,行万里路,积累素材。二,正欲施展抱负时,遭遇横祸。三,忍辱负重,实现志向。)

遥想刑余之夜,先生握发锥心。肠一日而九回,魂一夕而九逝。必欲借一支狼毫,写尽心中悲愤;牢笼于八尺斗室,草就千古雄文。史册之兴,其来久矣。仓颉代结绳之政,伯阳(老子的字)主藏室之书。简牍椎轮(没有辐条的车轮,比喻事物草创之初),代不乏人。当此际,司马迁横空出世,不惧谤言蠡起。不废公议而采私论;不舍典实而重当下。去伪存真之辩,堪为殷鉴;存殁兴废之道,贯穿史记。伟哉太史公,以刑余之躯,以孤身之勇,于历史星空,迸射出万丈寒芒。

(以刑余之躯,隐忍悲愤,凭孤身之勇,写出了《史记》。)

磊磊龙门,幸何如之;奕奕梁山,心向往之(由此句可知,熊是站在自己,而不是太史公后裔、司马故里民众的角度写祭文)。此地走出司马迁,经天纬地大丈夫;此地走出太史公,中华信史第一人。后辈学人,年年恭祭,祭史界之领袖;家乡父老,岁岁来祀,祀道统之英雄。听黄河之涛声,如歌如泣;沐雍州之长风,如怨如慕。祈盼先生乘愿归来,看道统不虚,史笔不朽,社稷常新,中华常健。 

祭拜如仪,伏惟尚飨。

夏历壬辰年二月初二(注)

 

【注】韩城司马迁祠楹联及民祭司马迁祭文全球征集公告》发布于2012年2月24日,而熊召政这篇文章却写成于“夏历壬辰年二月初二”,即2012年2月23日。也就是说,《征集公告》尚未发布,熊召政的征文已经完成。

 

更多>>

站内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