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总编:郭珺执行总编 :姜柏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散文

年味儿

2019/3/9   来自:韩城作协网   点击:1588 

 

年味儿

程永庄

 

 

       吃了家人煮的汤圆,听着渐去渐远的鞭炮声,己亥春节我想大概已经过完,虽然户外还有赏灯的游人。

      可关于年的话题我还想唠叨一二。年是什么?大概就是孩童时代穿了母亲缝的新衣,蹦蹦跳跳在巷道跑来跑去;也许就是青年时期来到城市,拥着暖被在房中惬意地看电视;更可能还是渐入老年后,吃了妻子包的饺子那种心里上的无限满足。年,原来随着年龄、心境不同,便有不同的感受。但不变的永远是年,它像纽带一样,把你我连在一起,钩起了华夏儿女无尽的乡愁。除一除屋角积攒的尘埃,怀着希冀把明天迎来,无论你在何方,年都绕不过。所谓的“有钱没钱,(剃)光脑过年”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民族认同感。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永远是中国人记忆深处的文化烙印。

      曾几何时,当我们吃饱穿暖后,便发出了年越来越淡的感慨。这是为何?只能说明大家过去生活差,借着过年才有打牙祭的机会,尤其小孩子,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所以格外盼着过年。曾记得,一年难得的一次洗澡,只有到了春节,才能结伴去十多里的发电厂洗一回,而这还是仗着本村在电厂上班,才有的机会。如今那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我们不再愁吃愁穿时,却有人说过年没意思。这实在是一个误区。其实新时代,适应生活快节奏,人们已将年过出了另一种滋味。过去我们馍布袋背上,一家挨一家掏馍走亲戚,现在已大多改为聚会。家族兄弟姊妹轮流坐庄,不论辈分远近,支应上一天,一大家聚在一起,互相见个面,谈在外工作情况,谈农家收成,交流信息,其乐融融,这就是改革。看了三十多年的央视春晚已不再新鲜,2019年春节文化消费开出了两份大餐,一个是群众歌曲演唱《我和我的祖国》红遍大江南北;另一个是贺岁电影《流浪地球》卖出了四十亿票房。这就是春节的变迁,随着时代发展,一样绽放绚烂的色彩。

      我们韩城人这几年过春节,感受最大的就是国际灯光艺术节。当我们这个因煤而兴的城市,2016年春节为世界各地丰富文化元素灯彩点亮的时候,仿佛进入童话世界。一时万人空巷,竞相涌上街头观赏似真似梦的美景。从高速出口到太史大街西头,三公里的路程,人头躜动,仿入闹市。一夜间,韩城火遍了周边。“只听说韩城历史久,没想到城市建设这么漂亮。”外地游客赞道。连续几届的举办,周边以百万人次计的涌入,灯光节成了韩城最浓的年味。

      我们的灯光节主战场也渐渐移至老城。2017年春节全市锣鼓社火汇演举办,使韩城高速出口元宵节夜里十二点了还堵满外地的车辆。2018年刚至正月初三,就有市民在网上呼吁,为了外地游客进出韩城方便,建议韩城市民春节期间尽量夜里不开车外出,学一回雷锋,把我们的美景让给游客来赏。

      离开了“管热闹”的工作岗位,闲暇下来,2019年的春节,抽了时间,不时来古街徜徉一番。人群中慢慢地踱,住久了钢骨水泥的楼房,只有到了屋瓦相连的古街,记忆的大门才会打开,那大楼底的饭铺、理发馆,大操场的剧场,西街的电影院,回忆中红火的异常。如今何不将那曾经繁华的街隅,开辟为游客怀古的场所。西街的邮电局一带完全可以辟为红色年代生活的场所;大操场的剧院加固后也可辟为民乐园,一定客满四座。那寻寻觅觅的古巷,多少故事隐秘在内边,那条可以作为书场,那条可以辟为科举博物馆,也许都在一念间。南街的薛家大院、北街的九郎庙、龙门湾新辟了民俗展示的内容,人流量明显高过其它街区。我观察着身边的行人,有山西口音的,也有说西安话的,但更多还是韩城当地人,春节逛古城已成为大家过年的一道习俗。我们的古城街区打造,步伐也许应该加快些。古城已成为韩城人心中的文化胜地。 

上一篇:七一感怀
下一篇: 剜野菜
更多>>

站内公告